第263章 武舉弊端

為了更方便招賢納士,同科舉一般。

 設立狀元、榜眼、探花,包括武進士在內足足有上百人,都可在朝廷之中取得一官半職。

 一方面,為朝廷處理了內亂,又為朝廷補充了不少具有潛力的武者,可謂一舉多得。

 而這一切,都是由當時還未及冠的懷真帝一手操辦,這讓當時先帝很是賞識,對懷真帝讚譽有加。

 但是,一旦風頭過盛,便會迎來仇恨。

 此事,本來是為國為民的好事,但是在有些人看來,這就是對方在為自己未來爭奪皇位鋪路,他這是在拉幫結派。

 正因如此,其他皇室內的皇子,都視當時的懷真帝為眼中釘,肉中刺。

 其中,最看不慣懷真帝之人,便是當時的太子。

 一個王朝,之所以立太子就是拿當皇位繼承人來培養,那是儲君。

 在當時的太子內心中,大齊本就是他江山,未來他是要繼承皇位之人。

 而當時還未及冠的懷真帝,居然在他的眼皮底下做出這種事,也不知是嫉妒還是仇恨,他便記恨上了當時羽翼未豐的懷真帝。

 之後的日子,太子便處處針對懷真帝,讓站在自己這邊的皇子們同時排擠懷真帝。

 此時之後,懷真帝在皇室中的日子就過得很不如意。

 但是,還是有幾個皇子站在他的陣營之中。

 其中,當時還是皇子的明親王何逍遙最為忠心,始終擁護懷真帝。

 當初懷真帝提出武舉的說法,本就是權宜之計,就算以後再次舉行武舉,也是要間隔數年,再舉行武舉。

 按照懷真帝的設想,武舉每八年舉行一次為最佳。

 哪曾想,第二年太子就在大殿之上提出,再次舉行武舉之事宜,並且極力要求先帝,把此事交由他去辦。

 聽聞此消息之後,懷真帝在大殿之上反駁太子此舉。

 治國,需要的是文人,安邦需要的是武將。

 在朝中的各個職務之中,用到的更多的是文人,而非武夫。

 雖說一兩次武舉吸納武者朝廷還是能夠吸納,朝中武者一旦多起來,必定會影響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