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狗兒 作品

第22章 前因後果(第2頁)

 我看了白姐的手機,時間和照片都對得上,有不少店主都回復了,白姐說拍照的人是個“古董經紀人”。

 古董經紀人的前身就是引客的託,民國時期,洋人來華,喜好古董,一進入古玩街就有人上去搭話,問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樣的寶貝,然後引客的託會根據客人的喜好帶著去古董店。

 或者就是誰家想要賣古董,民國時期,不少皇親國戚落敗了,不得不賣一些祖傳的東西過日子,可人家再怎麼破敗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不可能直接去呀,也不能讓熟悉的人去,於是就找這種託去賣,到時候給抽成就行了,有的託是兩頭賺抽成。

 不管是哪一家店鋪,也不管是買還是賣,只要生意成了,店主就得給託抽成,然後晚上還得安排一頓八碟八碗、涮羊肉啥的,當然,一般店主都是不去的,直接讓託去哪個館子去吃,過後再讓店裡的夥計結賬就行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洋大人在國內地位不斷提高,古董行裡也不敢騙洋大人了,老百姓手裡也沒啥古董了,託這個行業也就消失了。

 為啥不敢騙洋大人?洋大人丟了個自行車,報警能找回來,咱能行嗎?咱被騙個小兩千塊錢,都不能立案。

 託消失了沒幾年,古董經紀人這個職業就出現了,主要的作用就是替人出面買賣古董,也叫掮客。

 有些人不方便露面,有些人收的禮品裡有古董,自己和家人又不方便出去賣,所以就層層找掮客,謹慎一點的寶主得找七八個掮客,層層隔離才肯賣東西,也有的人手裡的現金太多了,容易說不明白,那就找人換成古董,再以家傳的名義賣出去,這錢就洗白了。

 掮客有生意就去做,沒生意就在潘家園附近的地鐵站、公交站轉悠,因為近些年不少人來潘家園賣家傳的東西,東西是真,人也好忽悠,是真東西就低價買,寶主不想賣就忽悠寶主去做鑑定,然後上拍賣會。

 拍賣會肯定是上不了的,但鑑定費最少也得萬把塊錢,掮客從鑑定費裡撈一筆也是錢呀,韭菜怎麼吃不是吃呢。

 通過電視和網絡的傳播,在外地人眼裡,潘家園就是古董聖地,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的,手裡有點好東西就想著去潘家園賣個大價,殊不知過去就是掮客嘴裡的肥肉。

 古董買賣向來就是能騙就騙,今天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專家,哪個沒說個自己撿漏的故事,在攤主那撿漏也算正常,騙老百姓就不對了,人家賣傳家寶湊救命錢,市值三百萬的東西他花三百塊錢買,還樂樂呵呵地上電視講述自己撿漏多大的漏,著實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