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僧一行(第2頁)

 一行決定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完成。

 這架儀器的黃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歲差現象(當時認為歲差是黃道沿赤道西退,實則相反)。

 製造水運渾天儀

 後來,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製造水運渾象。

 這個以水力推動而運轉的渾象,附有報時裝置,可以自動報時,稱為“水運渾天“或“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

 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週,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複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準確而歎服,共稱其妙。

 特別是在水運渾天儀上,還設有兩個木人(相關的商州銅佛龕文物遺址仍存),用齒輪帶動,一個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木人每辰(合現在兩個小時)自動撞鐘。這兩個木人是運用機械原理而製成的古代機器人。

 這是一個十分巧妙的計時機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裝置,是現代機械類鐘錶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現的威克鍾要早六個世紀,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

 儘管這架水運渾天儀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便因銅鐵漸澀,不能自轉而進入博物館了。

 但是,一行和梁令瓚卻以獲得天文鐘的發明權而永垂史冊。

 天文測量

 一行受詔改歷後組織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工作。

 這次測量,用實測數據徹底地否定了歷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錯誤理論,提供了相當精確的地球子午線一度弧的長度。

 一行發起這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主要目的有二。

 其一,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理論:“日影一寸,地差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