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司馬遷(二)(第3頁)

 漢明帝在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下詔稱:“司馬遷著書成一家,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諷刺,貶損當代,非誼士也。”

 魏明帝曾對王肅說:“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晉代著作《西京雜記》中說:“司馬遷發憤作《史記》一百三十篇,先達為良史之才。

 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以為善而無報也;為《項羽本紀》以據高位者,非關有德也;及其敘屈原、賈誼,辭旨抑揚,悲事不避,亦一代之偉才。”

 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

 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鍊、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南宋史學家鄭樵認為: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

 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製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可見鄭樵對《史記》評價之高。

 朱熹:1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

 2太史公書疏爽,班固書密塞。

 3司馬子長動以孔子為證,不知是見得,亦且是如此說。所以伯恭每發明得非細,只恐子長不敢承領耳。

 錢謙益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

 他認為司馬遷創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學誠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

 他認為《史記》一書“範圍千古、牢籠百家”,司馬遷有卓見絕識之能,《史記》有發凡創例之功。由於司馬遷有卓絕千古的識力和筆力,《史記》是“經緯乎天人之際”的一家之言,章學誠儼然比於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