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的兔子 作品

第132章 戰爭,權爭的終極表現(第2頁)

 懷中人一愣,“為何要帶所有親軍回山海?”

 “為了讓他們送信,更是為了給他們一次機會,以後要麼跟著我建功立業,要麼回京繼續做鷹犬,若跟在我身邊還一直效忠別人,死了不要怨我。”

 秦悅明頓時不說了,緊緊抱在懷中,不一會就睡著了。

 林威輕輕起床下地,穿戴整齊來到屋外,師妹一人趴在桌子上也快睡著了,這…

 輕輕碰碰胳膊叫醒,兩人無聲喝了碗粥,拉手一拽,示意她跟自己出去轉轉。

 投降的屯民與士兵吃一樣的飯,與林威理一樣的光頭,士氣很好,南城沒了就沒了,石頭被他們移到城牆邊,一下午就築起一人高的三堵牆,等過幾天把中間填滿,還可以加高。

 相比人的吃食,馬的草料更是個大難題,整整一萬匹戰馬,三天都不夠吃,明天不僅得遣走大部,還得到錦州拿點精料餵馬。

 馬世龍、李尊祖都在巡視,士兵們聚在一起生火取暖,炫耀著自己的戰功,也暢想著自己的賞銀,林偉兌現自己的承諾就可以,用不著對士兵絞盡腦汁。

 兩人順著臺階來到城牆,月光下平原一片清冷,南面堆積的屍體讓人如同置身地獄,又順著城牆來到東面。

 17世紀的遼河沒有經過治理,進入海灣前根本沒有固定的河道,印象中大片肥沃的土地,如今是千里沼澤,瀋陽地理位置在廣寧正東,直線距離不過三百里,但平時需要繞行海邊,走一個弧度超大的弓背,路途翻一倍還多,有七百多里。

 如今的科爾沁還未西遷,在這片千里沼澤的東北方向、松嫩大江河畔,察哈爾與遼東又隔‘澤’相望,沼澤把各部分開,無形中給了林丹汗莫名其妙的安全感。

 遼陽在大明朝一直是遼東的中心,努爾哈赤剛剛遷都瀋陽,看起來遠離人口密集區,其實是奴酋政治智慧的體現。

 離開漢人心中固有的府城,削弱遼民的向心力,又能靠近此時的邊牆,瞬間縮短與海西女真、科爾沁、察哈爾的距離,等草原歸順,天然而又絕對的中心位置。

 但是…如今是冬季,千里沼澤如履平地,自己僅僅有兩個月的窗口期。

 這張圖能解釋明朝時候遼東為何有個‘豁口’了吧?(棕色字體是如今的城市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