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絃的二胡 作品

第55章 漢人的救命稻草(第2頁)

 說到冉閔,最為著名的就是那一道殺胡令了。在五胡亂華時期,雖然許許多多的北方少數民族完成了漢化,開始加入到中原的統治。可遊牧民族的漢化統治也從來都不是和平的,反倒是一路的血雨腥風。

 古代生產力就這麼點,土地在戰亂年代也是荒廢許多。要保證更多的人有地可耕,能夠活下去,必然會出現一個族群對於另一個族群的仇殺。

 歷史就是如此,也不能說誰殘忍,誰善良,只不過都是為了自己民族的繁衍和生存。順者昌,逆者亡是這一時代的主旋律。

 在那個時候,北方的漢族同胞人口大幅度減少。因為漢族和遊牧民族政權的頻繁更迭,土地資源的稀少,自然而然地導致了許多的仇殺。

 一會是你建立了政權大肆屠殺,一會又是受害者建立了政權開始血腥的報復。在這一時期,人口急劇減少。漢族,曾一度損失了許許多多的人口。

 在這種存亡之際,還是後趙將軍的冉閔,頒佈了殺胡令,鼓勵大家大肆殺傷仇敵。

 雖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多民族國家的融合和團結,但歷史從來都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和價值來否定當初。

 雖然這樣的手段有待商榷,但對於當時那個亂世,對於保留漢文化和漢族群,還是有積極的意義的。

 在這條法令頒佈的期間,直接或間接因此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如果說要評選中國歷史上的殺神,冉閔絕對可以排進前五。

 其實,如果論功績,冉閔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軍事統領。對於中國歷史的推動,應該遠遠強過常遇春。可是現在,常遇春是團長,而冉閔只是一個小了半級的偵查科長,這不得不說名氣這個東西在陰曹地府一樣管用。

 無論是電視劇也好,小說也好,常遇春的知名度肯定是要大於冉閔的。冉閔吃虧就吃虧在,他當年的所作所為如果大力宣傳,根本不適合我們現今的多民族融合情況。

 此外,十六國太複雜,也太亂,市面上詳詳細細述說這段歷史的作品實在太少,於是就變成了一個冷門。可以說,除非是專業人士和歷史發燒友外,一般的人還真不知道有冉閔這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