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深海鏖戰

十五世紀以前,各國戰艦的動力來源主要是帆槳並用。

 也就是既有船帆,也有船槳。

 有風用帆,無風用槳。

 十五到十六世紀期間,人類對海洋認知的開始增加。

 他們發現海上基本不存在沒風的情況,就算真的沒風,戰艦也可以藉助洋流航行。

 於是各國戰艦逐漸拋棄船槳,使用風帆作為戰艦動力。

 到了十七世紀中期,只使用風帆作為動力的戰艦成為主流戰艦。

 戰艦動力改革的同時,海戰方式也在改進。

 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海戰的主要武器是船首金屬。

 簡單來說就是在船頭包裹一塊尖銳且凸起的金屬,遇到敵船時用這塊金屬去撞擊敵船的船身,使其受損漏水進而沉沒。

 除了船首金屬外,還有投石機,弓弩等遠程武器,以及長矛,刀盾等近戰武器。

 當時的海戰戰術也很簡單粗暴,先用船首的金屬衝角撞擊。

 接下來,兩船接舷。

 一部分士兵用遠程武器壓制對方,另一部分士兵用鐵鉤勾住對方船身,用力拉拽鐵鉤後面的繩子,將兩艘船固定在一起。

 之後,士兵們拿著刀盾跳到敵船上進行白刃戰。

 這種戰術又稱接舷戰術。

 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及以後。

 由於火器的長足發展,使得傳統金屬衝角撞擊和接舷戰術逐漸被拋棄,鉅艦巨炮戰術成為主流海戰思想。

 說白了就是造大船,裝重炮。

 在中遠距離就把敵船擊沉,不給對方近身肉搏的機會。

 這個戰術從十七世紀中葉持續到二十世紀中葉,直至航空母艦崛才正式宣告鉅艦巨炮時代的落幕。

 鄭芝龍和鄭家軍是海盜出身。

 他們被詔安成為明軍後雖然吸收了鉅艦巨炮的思路,但是並沒忘記接舷戰術。

 以崇禎六年十月為例,已經歸順大明五年的鄭芝龍率領水師在金門一帶與荷蘭人發生海戰。

 此戰鄭芝龍使用接舷戰術燒燬敵船一艘,俘獲敵船一艘,荷蘭人兵敗撤退。

 所以在和尚可喜交戰前,鄭成功就明確了戰術思路:遠距離用火炮,近距離接舷肉搏。

 海面上。

 建奴水師的第一艘戰船和明軍最後一艘戰船平行航行。

 建奴第一輪進攻雖然來十分兇猛,但是明軍絲毫不懼。

 面對噴筒噴出的火焰,他們用竹竿挑起溼布進行阻擋。

 火磚來了就往上面蓋溼衣服溼布,實在不行再澆水。

 前面的人剛中彈,隨後就有人頂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