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608章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因為孔子已然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此番赴蔡,如果能夠說服蔡侯更好,如果說服不了,那也就直接去楚國了。

無功不能受?,如果自己無功於楚,那楚王予自己封邑,自己拒之即是。

赴楚國,僅僅是為了向楚王表達謝意而已。

拒之,而後回之。

回哪裡?

自己的祖國,魯國!

在魯國,還要做官麼?

不不不,自己有了一個新的奮鬥目標!

孔子相信,這個奮鬥目標,值得他將餘生全部精力用於其中!

前面,我們提到了曾參,現在我們得正式介紹一下這位大人物了。

曾參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孝子,更是被後世尊稱為“曾子”的儒門大家,由父親曾點引進入孔門,成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之孫孔伋的老師。

要知道,孔子之孫孔伋,字子思,後來又成了孟軻即孟子之師。在儒家,孔子、顏回、曾參、孔伋、孟軻並稱儒門五聖。

冉求回到魯國後,很快被季氏家族調薪聘為家臣。

冉求去探望了未追隨孔子出國的師兄曾點,曾點因為身體原因未追隨孔子,一直非常愧疚,尤其是聽冉求介紹了孔子這些年在國外顛沛流離,更是不忍,立即吩咐說年方16歲的兒子曾參立即出國去追隨孔子。

曾參出國追隨孔子,一是代父親盡弟子之義。二是正式拜孔子為師。

有了曾點、冉求這兩位孔子高徒的引薦,曾參自然就成了孔子的弟子。

此時的曾參,今年剛剛從魯國趕來追隨孔子不到一年,故史稱曾參16歲拜孔子為師。

第二天,大家繼續趕路,此時孔子一行人已經進入蔡國境內了,準確地講,應該是陳國與蔡國交界區域。

在春秋早期,國家的概念其實就是一個都城,在地圖上每個諸侯國應該是以一個點的樣子出現的,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一個區域。

正因為如此,所以國與國之間根本沒有明顯的國境分界線。

但如今春秋已經到了末期,國與國之間的邊境概念越來越突出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往往是從邊境城邑被侵略開始,大國之間的戰爭,真正打到一國都城的是罕見的。

孔子自楚國的葉邑一路行來,朝著蔡國而去,其實是朝著蔡國都城而去,但馬路蜿蜒,這段路所經歷過的地域,有時根本分不清是哪個國家的。

陳、楚、蔡三國地盤犬牙交錯,在沒有導航的那個年代,孔子一行人不可避免會走彎路。

一身勇武之力的仲由就自覺地擔任起了開路先鋒,總是在天剛矇矇亮時,他就辭別孔子,先行探路。

這一天,仲由前出探路,時近中午時,仲由發現不對勁了,因為他本想著順原路返回,結果發現自己迷路了。

仲由不由著急起來,正罵著自己糊塗時,不經意發現前面一小片麥田上,有一老農正在除草。

仲由走上前去,向老農行了一禮,道:“老丈,上午好哇。”

老農貌似嚇了一跳,抬起頭來打量了一下仲由,口裡嘟噥道:“上午?都下午了好不好?”

仲由抬頭看了看天,果然日已偏西,都過了正午,不由尷尬,摸了摸頭,忙向老農再施一禮,道:“對對對,中午了,中午了。哦,老丈這麥苗嫩油油的,看來,今年有望豐收啊。”

老農象看怪物一樣盯著仲由看了一會,突然笑了,道:“非也非也。”

仲由一愣,見老農呵呵一幅笑臉,不由問道:“老丈,這是何意?”

老農指了指農地,對仲由道:“這不是麥苗,而是韭菜啊。先生應該是讀書人吧,難怪難怪。”

仲由臉一紅,再次向老農施了一禮,問道:“吾乃孔夫子之弟子仲由是也,今冒昧打擾老丈,實則是向老丈打聽吾師孔夫子是否經過此地。”

老農搖了搖頭,突然笑了,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老漢如果不勤於耕作,五穀必然荒廢。自清晨以來,老漢一直在地裡忙碌,實在沒有注意是否有先生之師孔夫子經過啊。”

仲由有些失望,但老農的那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著實令仲由字斟字酌了一番。

老農如果四體不勤,那必然導致五穀不分,此乃農事。作為農民,就必須勤於耕作。

自己這樣的讀書人如果不夠勤勉,那也必須導致“五穀不分”,此乃求學。作為讀書人,就必須孜孜不倦勤讀詩書。

能說出這話的,怎麼可能僅僅一介農民?民間自有聖賢在,此老農,絕對是聖賢之士!

仲由忙深施一忙,以謝老農教誨。

老農見仲由彬彬有禮,也不由感慨,對仲由道:“此地偏僻,更無官道,孔夫子既乘馬車,相信未曾經歷。仲由先生來路距此十里左右,應有叉路口,估計走錯了路以致迷失方向。

再不多時,日將落西,仲由先生若再回走,待天黑,不但有可能路遇兇狼野獸,此地更是盜賊時有出沒。仲由先生何不先赴前方小村,老朽家中暫歇一晚,明日再行如何?”

仲由想想也是,再加上眼前老者絕非尋常農人,也有意結識交流,故一口應允。

仲由還將包袱放下,幫助老農除草。

不多時,日落西山,仲由就跟著老農回家。

老農打開自家院門,叫一聲“回來了”,頓時兩隻柴狗搖著尾巴上前來。

仲由暗暗吃驚,只見院子乾淨,室中筆墨硯一應俱全,牆上掛貼書畫,還有一個藥櫃,藥櫃上方擺著藥箱,儼然是書香人家!

仲由推門入後院,發現幾個欄圈分別養著雞、鴨、豬、羊等,還有一個牛圈,一著灰布衣衫小夥正趕著一頭已經吃飽了草的黃牛入牛圈,見陌生人,略略怔了一下,恭敬施禮。

仲由連忙還禮,卻聽老農聲音傳來:“快喚汝兄來,見過孔夫子高徒仲由先生。”

小夥子答應了一聲,轉身而去。不多時,一身背籮筐、亦著灰布衣衫的小夥子急急趕來,見了仲由,忙將籮筐放下,向仲由施禮。

仲由趕緊回禮,老漢介紹道:“仲由先生,此乃老朽二子也,平素鮮見生人,剛忙完農事回家,禮數不周到,怠慢了仲由先生,請仲由先生切勿見怪。”

仲由忙道:“二子恭敬有禮,哪有禮數不周之處?倒是由唐突了,慚愧慚愧。”

老農擺擺手,吩咐兩個兒子殺雞做飯,以待貴客。

這一晚,仲由美美享用著正宗農家土雞,還有正宗野生河魚,以及透骨新鮮的時令菜蔬。

仲由一邊喝著老農自家釀造的米酒,一邊與老農一家三口交流,這才知道,老農原本就是楚國都城郢都國人,祖上乃大夫,但因厭世而居於此,自耕自種,過著閒雲野鶴般日子,好不逍遙快活。

仲由對老農深施一禮,道:“老先生看似閒居平民,然乃高士也。今得老先生款待,由不勝感激。明日由見孔夫子,夫子必相詢,故由斗膽請問老先生之名。”

老農卻含笑道:“老朽乃粗鄙野人,無名之輩,仲由先生又何必相問?今遇仲由先生,乃緣分一場。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亦不逢。仲由先生還是早點歇息,明日還要趕路呢。”

仲由大為感慨,酒飽飯足後,帶著十萬個為什麼進入夢鄉。

次日清晨,仲由辭別老農,沿原路而返。不多時果遇叉路,依先前老農所指點擇路而行,終於上了官道。

再急急向前趕,果然不久就追上了孔子一行人。

孔子見仲由到來,非常高興,但故意裝作生氣的樣子埋怨道:“子路一夜未歸,可知為師之憂否?”

仲由忙向孔子施禮道歉,告之迷路詳情。

孔子聽後,感慨道:“子路,此乃避世高士,言語不俗,清靜高雅,按理不見外人。所謂有緣來相會,汝因迷路而得緣,亦是為師之緣。此番既肯盛情相待,應該與為師此次楚、蔡之行有關。快快,回頭拜訪。子路,汝可先行一步,告之魯國孔丘恭敬拜訪。”

仲由遵師命急急返回,結果卻發現門閉人空,那老農一家三口皆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