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602章 子張顓孫師(3)

史料記載,孔子曾曰過:“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的意思就是,要鼓勵一個人的進步,而不是認同他的不足,這樣做難道有錯嗎?人家潔身正己以求進步,就應該鼓勵,不要抓住他曾經的過失而不放。

 

顓孫師交友,也許正是把孔子關於“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思想貫徹得最為徹底的孔門弟子。

 

這與他的性格也有關。

 

據史料記載,孔子曾概括過自己幾位得意弟子的性格。子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這是孔子對高柴、曾參、顓孫師和仲由四位弟子的評價,意思是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孔子並非是真的說這四人就這鳥樣,而是指出這四人曾經表現出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在加入孔門以後,受到了儒學教育,不但改正了這些缺點,而且還各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其中,孔子對顓孫師的評價,是性格偏激。

 

這種偏激,是與生俱來的。受此性格影響,在生活上,顓孫師甚至有點我行我素。

 

據說,顓孫師在生活上不拘小節,不講究外觀禮儀,不追求衣冠整潔美觀,為人灑脫,隨和從俗。

 

史料記載,戰國後期主張“性惡論”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況,就對顓孫師的穿著有過赤裸裸地批判,“弟佗其冠,神潭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

 

這簡直不能用批判這樣的詞來形容了,而是開罵了。

 

荀況直接罵顓孫師:頭上歪戴著帽子,嘴裡說些淡薄無味的話,走路還學著禹、舜的樣子,子張之儒就是如此之下賤。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代,文人墨客代表著各自的學派,各種開罵是常態。

 

但顓孫師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的性格,貌似與墨家有著相通之處。

 

也正因為如此,後來墨家與儒家因為理念上的分歧,顓孫師受到了孔子高徒中的曾參、顏路等人的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