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472章 孔子觀禮:孔子為何要去贏博之間觀看季札為兒子主持的葬禮?

回到魯國後,孔子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回味韶樂之美。

 仲由見孔子對韶樂如此痴迷,忘了自己的政治追求,不滿道:“夫子既然對於音樂如此執著,當初何不留在齊宮擔任樂師?此次齊國之行,白白浪費三年時光,弟子真替夫子不值。”

 孔子對仲由嚴肅道:“若非此交齊國之行,吾哪有機會欣賞到此等美妙音樂?不用說當時吾完全沉浸在韶樂之美妙中,就說此時此刻,吾都在感受著韶樂之美,三月不知肉味矣!”

 仲由聽後啞然。

 孔子見仲由對音樂如此不尊重,生氣道:“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就是學問。汝對樂舞一點也不瞭解,卻還在諷刺別人對樂舞的熱愛,真是無知!”

 仲由三天兩頭被孔子批評,早就習慣了。他一點也不鬱悶,自己找師兄弟們高談闊論去了。

 為了音樂三月不知肉味,仲由確實是不理解的。但對孔子來說,這是再正常也不過了。

 孔子雖精通古典樂舞,但對韶樂卻不甚瞭解,畢竟這是遠古時期虞舜所作的樂舞,非周人樂舞。

 韶樂,分文舞武舞兩部分。齊國本無韶樂,這韶樂正是當年齊桓公時期,由於陳國內亂,陳國公子完逃亡至齊國,這才將陳國的韶樂帶到了齊國,從而在齊國得以流傳。

 陳國,正是虞舜後裔之國!

 孔子對音樂是特別愛好的,這個愛好自他還是孩童時就養成了當時孔子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還是喪事。

 孩童時期的孔子經常玩喪禮遊戲,也接觸到了哀樂。

 但有一個人是深深影響過童年孔子的,那人就是吳國公子季札。

 孔子八歲時,即公元前544年,那一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列國,其中一站就到了魯國。

 當時季札名滿天下,就是因為季札作為被視為東夷小國的一介公子,居然能夠將列國諸侯的宮廷音樂都能予以辨識並予以評價。

 對當時具有最講周禮之稱的魯國來講,季札這樣的人物,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禮樂天才。

 當時整個魯國都在傳頌著季札,這讓年僅八歲的孔子羨慕不已。

 孔子聽著人們對季札的傳頌讚美,立志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禮樂,將自己培養成一個精通禮樂知識的人才,成為季札那樣的大人物。

 孔子後來對弟子說,雖然季札並未教過自己什麼,但正是季札深深影響了自己,使自己一頭扎進對音樂的研究中。

 所以,孔子每到一地,都象季札那樣欣賞當地樂舞。

 當然,由於自己地位低微,孔子不可能如季札一樣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欣賞到各地樂舞,所以他對每一次欣賞樂舞的機會非常重視。

 在孔子看來,禮儀和樂舞,是周禮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是真正的歷史文化,是千百年來的積澱,反映著時代社會情況,更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

 而如今這個時代,人們普遍不遵守周禮,不認真欣賞樂舞,這才導致上下無序,社會混亂,這就是禮崩樂壞!

 想起季札,孔子一陣感激。

 突然消息傳來,吳國公子季札的長子在跟隨季札赴齊國聘問時去世了。季札決定將長子埋葬於齊國,具體在贏邑、博邑之間的山林。

 孔子對眾弟子道:“延陵季子,乃精通周禮之賢人,今聞其主持其子葬禮,吾得去觀禮。”

 陪同孔子赴齊國的,仍然是仲由。

 路上,仲由有些不解,問孔子道:“夫子,吳國內亂因季札而起,為何夫子卻認為季札乃知周禮之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