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266章 國之大小:為什麼魯國要將大國、中國、小國必須區別對待

這是魯成公的想法。只是,魯成公也好,魯國的卿大夫們也好,他們最擔心的是楚國肯定是要北上的,到時如何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周旋,需要大量的智慧。

 不過,大家認為,論起智慧,魯國是有自信的。到時,就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春秋江湖的情況一直很具體,對魯國來講,此時與晉國的關係是公開的親密關係,是真正的兄弟加戰友的關係。

 晉國貌似對魯國也很重視,春天時組織了包括魯國在內的五國聯軍討伐鄭國,夏天時魯成公赴晉國朝見,到了冬天時,晉景公派上軍帥荀庚赴魯國聘問。

 這個時候,衛國執政上卿孫良夫也正好在魯國聘問,這下好了,晉、衛兩國卿大夫可謂是同時到達魯國聘問,這對魯國來講是天大的事,讓魯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好幾個等次。

 兩國卿大夫來魯國聘問,理由差不多,都是重溫此前的盟誓精神。這個盟誓,當然都是兩國要繼續發揚同宗兄弟情誼,共同尊王攘夷之類的。

 魯成公當然不敢怠慢,一切按規定的外交程序走下來,結果卻遇到了難題。由於都要重溫盟誓精神,那就得安排盟誓儀式,這個儀式就涉及到排序問題,即誰先盟誓的問題。

 放在現在,大家也許只要各自在自己的盟誓文件上籤上字即可,大家都坐在一起,盟誓文件都是一式幾份,有幾份籤幾次字。但放在春秋,那可不是這樣的,盟誓文件存在誰先簽字的問題,用當時的話講,就是誰先盟誓的問題。

 兩國前來聘問,雖然都是重溫盟誓精神,但由於溫的不是同一場盟誓,所以這次重溫得安排兩場盟誓。

 一場是與衛國的盟誓,重溫的是14年前即公元前602年春,衛國按照晉國的意思,為對付楚國,派執政上卿孫良夫赴魯國舉行過的盟誓,當時的魯國國君是魯宣公。

 一場是與晉國的盟誓,重溫的是2年前即公元前590年春,為對付齊國,魯成公派臧孫許赴晉國的赤棘,與晉國國君晉景公舉行的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