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17章 攝政之難:千難萬難,一忍可解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薨,魯隱公攝政,從此,魯國開始了隱公攝政歲月。

 到了公元前722年,魯隱公攝政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因為這一年,是後來的孔子作《春秋》所選定的開始年份,就是按魯隱公第一年開始記事的。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作為儒家的其中一部經典著作,我們以後肯定是要詳細介紹的。

 當然,現在我們只是提提這個年份而已,公元前722年,畢竟這一年中的任何魯國人都不知道後世的魯國會有一個叫孔丘的人,選擇了這個年份寫出了一部巨著。

 對魯隱公而言,最關鍵的是在這一年,自己一直堤防著的二叔公子益師卒了。這樣一來,九泉之下的魯惠公應該可以放心了。

 魯國現在由公子息攝政,公子允為君,魯國曆史上的兄終弟及繼承製中最有望成為國君的公子益師卒了,那魯國的嫡長子繼位制,應該走上正軌了。

 魯惠公不知道的是,公子益師死後,三弟公子彄卻跳了出來。

 公子彄顯然不把娃娃國君魯允放在眼裡,甚至不把攝政的魯隱公放在眼裡,他決定掀起一些風浪來。

 魯隱公的叔叔輩裡還有一個公子翬,這個人更加囂張。不過用不著過於擔心,這是一個愣頭青一樣的莽夫,只喜歡帶兵打仗,不可能覬覦國君之位。

 魯隱公決定要有所作為,這樣才能確保在兄弟魯允成年後,自己交給他的是一個由國君牢牢控制著朝政的魯國。

 為能夠將精力集中到可能到來的國內權力鬥爭,魯隱公必須強化外交。

 公元前722年春,魯隱公熱情邀請了邾國國君邾安公來魯國會面,兩位國君在魯國的姑蔑進行了友好會談,並簽訂了摒棄歷史舊怨、永結同好的盟約。

 所謂的歷史舊怨,那是指當年邾國介入了魯國君位更替之亂,這使一段時間以來,魯國對邾國非常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