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柯守 作品

第四百四十四章 延遲消息(第2頁)




但真正的土著如岑如柏,不能理解自家公子的這種“謙虛”,笑著:“公子您可是過於謙虛,我敢擔保,您以工代賑的這辦法,若是上書給陛下,一定能讓陛下龍心大悅。”

這個蘇子籍沒有反駁,卻嘆著:“其實以工代賑,早就有之,只是不能普及,更不能形成傳統。”

“關鍵是錢!”

見岑如柏尚有些迷糊,蘇子籍扳著手指說。

“第一就是朝廷本身收入有限。”

為什麼無論是前朝,還是本朝,都沒有什麼賑災的習慣?自然是因全國各地年年都有各種災情,有些地方甚至時不時就會來一場,次次都賑災,朝廷哪裡有這麼多銀子?

“第二就是強幹弱枝。”

岑如柏立刻懂了,各省各郡縣,都得解銀上交,地方上其實沒有多少錢,偏在這種事情上,朝廷把責任扣在地方上,地方官府有錢就去賑,沒錢就閉嘴、自認倒黴,想從朝廷求得銀子,很難。

而能有銀子賑災的地方官府,又能有多少?同樣不多!

就像順安府,以往一旦出了水災,災後最先緊著做,其實是配合治水衙門去修一修水利,再出一筆銀子,幫著農人補種莊稼,這兩筆銀子用出去,府庫基本就光光了,哪裡還有銀子賑饑?

僱用人力,修築設施,這更是大筆開銷。

現在蘇子籍用的“以工代賑”的辦法,其實賑災與僱傭,是可以結合,但是銀子哪來呢?

沒有銀子,別的郡縣想學都沒有辦法。

“第三就是災能擴田。”

聽到這裡,岑如柏也不由沉默了,是,每到災年,百姓只得變賣自己田地來渡過災荒,而官紳地主就可以擴充一次。

岑如柏勉強笑了笑:“公子,朝廷早有定策,年年登記的百頃田就是明證。”

不要把朝廷當傻瓜,地方官府的一個責任,就是拆分鉅額田地,凡是登記到百頃田的人家,二代必拆,不拆就衰。

事實上由於多子多孫,下一代不用拆分,就自然分了,很少能完整傳遞到一人手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