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有志氣的玻璃工人


                 按照之前的約定,只要孫連城能把鄉辦企業的三角債要回來,祁同偉就負責把企業救活。

  但他經過一番仔細的調研之後,發現這個目標基本不可能實現。

  如果說農機廠和玻璃廠,還能夠通過企業轉型和產品升級來博取一線生機的話,那麼絹紡廠是必死無疑。

  畢竟,隨著化纖面料的大面積推廣,傳統絲織產品的生存空間會被極速壓縮。

  以紅山絹紡廠的資金實力、設備條件和員工素質,要想去和沿海地區的那些大型紡織廠和民營企業爭奪剩下的市場,無疑是痴人說夢。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單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抗衡的。

  既然肯定救不活,那就只能壯士斷腕,乾脆讓它破產倒閉算了,至少可以甩掉包袱,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對於祁同偉的決定,孫連城有些為難,這畢竟關係到好幾十人的生計,但他也明白當斷不斷、必受其害的道理,最終還是點頭答應了。

  鄉政府迅速成立了破產清算小組,進駐絹紡廠,祁同偉親自擔任組長。

  分管副鄉長韓俊和絹紡廠長袁立擔任副組長,另外幾位成員都是鄉政府和信用社的工作人員。

  對於袁立的進組,祁同偉本來是不同意的。

  因為在他看來,絹紡廠的倒閉,雖然是大勢所趨,但袁立在當廠長期間,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塞進了廠子,給廠子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樣的人,不調查他的違紀行為就不錯了,哪能再接著用。

  但孫連城的意思是,袁立更瞭解絹紡廠的實際情況,多少能提供一些幫助。

  祁同偉只好答應下來,等絹紡廠的破產程序走完之後,再找他算賬。

  工作組的任務其實也挺簡單,主要就兩樣。

  一是清算企業的資產和債務。

  絹紡廠有廠房和土地,但這年頭值不了幾個錢,機器設備都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貨,只能拉去賣廢鐵,至於庫房裡的那些原材料和半成品,同樣賣不上價。

  所以,滿打滿算,也就一百八十萬的評估資產,但與此同時,它欠了信用社和基金會一共三百五十萬貸款,嚴重的資不抵債。

  既然破產了,這些東西的產權當然都換了主人,剩下的一百多萬,信用社和基金會只能和鄉政府協商解決。

  第二項工作就是對員工進行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