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我怒嫁反派 作品

第358章 誰想他了


                 人多力量大,五畝的稻穀,只用了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就全部收割完畢。

  呂德勝這次出來,還帶上了衙門裡的計會。

  俗話說,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計會,在官府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擔負月計、歲會等重任。

  這五畝地的稻穀收割完畢,並用打穀機將穀粒全部打出來,清理乾淨摻雜進去的葉子,最後上秤。

  這次上稱,用的是大臺稱。

  大家看著官府隨行人員,推出了一個大傢伙,然後就將裝好的溼稻穀一麻袋一麻袋地放在上面,然後是讀稱。

  邊上的小吏擺弄了一下,便報了一個數,“一百一十二斤!”

  這倒讓圍觀的眾人瞧了個稀奇,這可比杆稱要省心省事多了。

  等最後一麻袋稻穀讀稱後,最終統計出來了,他們五畝地的稻田,一共收了兩千兩百斤溼稻穀。

  呂頌梨也在心中快速地運算起來,畝產算的是乾糧食。

  兩千兩百斤的溼稻穀,曬乾水分後,大概還能剩下一千八百斤這樣。算下來,畝產三百六十斤。

  這已經很優秀了,要知道現在的畝產大概在兩百七八十斤左右。

  呂頌梨知道這就是水稻疏密得當,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結果。

  呂頌梨心算出來後,沒多久,衙門的計會將乾溼稻穀換算過來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五畝用移栽法種植的水稻,每一畝能多收三四鬥這樣。

  這次呂頌梨父女倆來視察,還讓各縣到村裡邀請了一名代表隨行。

  這些人都是伺候莊稼的好手,剛才他們就覺得這片稻子長得好,收成應該不低。

  聽到這個結論,所有人都呆住了。

  民以食為天,每畝多收兩三鬥糧食,就是老百姓做夢都想要的美事。

  因為每年的賦稅都是固定的,地裡多產的每一粒糧食都是他們的。

  為了這,老百姓真的是早出晚歸地伺候田地。

  “莫總管,這地是怎麼種的?教教我們!”

  “對啊,教教我們吧。”

  這些村子裡的代表一窩峰地圍著莫連峰去了。

  看到一這幕,呂頌梨和呂德勝父女倆相視而笑。

  他們想推廣移栽法以及一些更好的種植方式,首先就得得到老百姓們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願地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