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衛:楚王府 作品

第621章 萬里風煙接素秋(第2頁)

  楊威怒氣橫生的從椅子上走了過來,站到方孺身前時比方孺高了整整一個頭,故而眼神向下盯著方孺說道:“朝廷議和的事,本王管不著,但就你今日之言,本王也該殺你,矇蔽聖聽,削藩如何且不論,以金銀償北奴王庭之事本就是抱薪救火,有你在,長安城裡究竟是我大寧的府庫,還是他北奴的朝廷?”

  “臣沒見過多少北奴人,但也知其是禽獸之輩,盡皆無信無義之徒,可臣斗膽問王爺一句,可曾見過長安城外,方圓數百里,盡是斷壁殘垣,大雪無家可歸者數萬,凍斃荒野者數萬,四散逃亡異鄉者數萬?王爺又可見過,我大寧的天子腳下,戶戶白綾,家家縞素?兩王謀逆,先後禍亂東都,禍亂長安,又是北奴大軍壓境,如此民生凋敝,再與北奴一戰,王爺區區六萬人馬,如何能擋?”

  “本王怎麼不能?”楊威說話時的唾沫星子已經吐在了方孺的臉上。

  “王爺不能!長安城裡,連接濟百姓的糧草都已不足,自純陽關入京師,不曾有一處官衙府庫尚有存糧,王爺贏了北奴,可餓殍遍野,若是京師百姓生變,王爺該如何?我大寧江山有傾覆之危矣,王爺卻還想著戰陣殺伐,哪裡知道,我大寧如今是徒有金銀而無糧草兵源。徒有朝廷而無王道,王爺想入京平亂,可遼逆舊事不過半年,長安群臣百姓,何以信王爺?”

  方孺說到了要害處,楊威也輕鬆了一些:“議和是陛下之意,是否?”

  “陛下剛剛登基,不願與北奴議和,恐失天威,議和之議,是臣一人之請,今日便是王爺不殺了臣,議和事敗,臣歸長安,也自會請死。當初議和,實乃王爺居純陽關外,而北奴已據陽陵,恐北奴傷太祖陵寢的無奈之舉”

  方孺為楊智的開脫在楊威這兒並不足信,他只是默默問了另外一個問題:“先皇遺詔,當真是要本王歸於涼雍?不得入京奔喪?”

  “是”方孺點了點頭,而楊威卻連說了幾聲:“好,好,好啊!”

  火勢已經沒有了剛剛的那番猛烈,而方孺閉上眼睛之時,楊威落下的刀劍卻沒有奔著方孺的脖子去,將綁縛在他身上的繩索砍斷。

  “王爺今日不殺我,日後可就殺不了我了,今日留我一命,日後對王爺,有害無益”

  “本王不懂什麼大道理,可你告訴本王,北奴未滅,朝廷也要削藩?”楊威真誠地問著方孺,剛剛被鬆綁,跺了跺腳又搓了搓手取暖的方孺也沒再想過對楊威遮掩什麼:“是”

  “為何?”

  “王爺手中的這柄劍殺不殺人不重要,但王爺沒有劍殺人,對陛下,對朝廷,對大寧,都很重要。臣和朝廷一樣,不知道王爺這劍是落在臣的脖子上,還是臣身後的繩索上。兩王禍亂,天下如今只剩三藩,皆已無信於天下了”m.

  “哼”楊威嘴角勉強擠出了一個慘淡的笑容:“防著自己人,比防外人更甚,這才是天家,這才是我皇族”

  楊威已經無力阻止什麼,只是苦苦地守在陽陵之上,不讓北奴一騎踏入陽陵之地,他也想去長安,又怕長安的群臣忌憚,更怕自己也看不得天子腳下家家白綾戶戶縞素的場面。他是大寧的秦王,所以楊智的聖旨和金牌,他只能跪地接詔不假,只能奉命暫駐陽陵,防備北奴不假,但他更是廣武帝的皇孫,永文帝的兒子,一番委屈,只能在陽陵這裡化作一番痛哭。

  秦藩將士從未見過這樣志氣消頹的秦王殿下,更未見過在太祖爺的陽陵碑前哭得肝腸寸斷的秦王殿下,他們為秦王不甘,也為自己不甘。當今天子的聖詔和金牌,讓他們不能隨著方孺一道在純陽關與北奴議和,只能默默地等著議和的消息傳來。

  也許是北奴自己既無心也無力再與大寧糾纏下去,在大寧爽快的應下他們最後所請的金一萬兩,白銀三十萬兩,布十萬匹以償軍資的條件後,由博雅倫和完顏古達一道率軍北去,獨留荊生入朝,一為大寧先帝憑弔,二為新帝楊智登基慶賀,三為求娶大寧貴女為北奴單于側室,待博雅倫之後繼為閼氏。

  楊威在陽陵病了,病得很重,可他回不了長安,只是等博雅倫退兵之後,在楊智御駕親自護送楊景梓宮往橋陵入土為安時,僅率十騎在驛路之上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