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九 紅衣大炮

提到紅衣大炮,陳墨就不由的想起了未穿越前在網上刷到的一個帖子,從這個帖子的評論裡,瞭解到了紅衣大炮相關的事。

 那則帖子是這樣的,明朝時期紅衣大炮大顯神威,領先西方兩百年,為何到清朝就不行了。

 評論區說什麼的都有,比如有說清朝不重視火炮的發展。

 但很快就遭到了辯駁,說傳說努爾哈赤就死在了火炮的手中,清朝怎麼可能不重視火炮的發展,還給出了例子,說皇太極在涿州搶到了一門“紅夷大炮”,下令將其拖回遼東,又下令用重金招攬了一批漢族工匠,認真研究這門大炮。

 還說紅衣大炮這個名字,就是清朝改的,由於夷是明朝對周邊少數民族的蔑稱,所以就把夷改成了衣。

 後來皇太極更是將紅衣大炮視為戰勝明軍的法寶,稱紅衣大炮為“紅衣將軍”,還親自下令設立了炮局。

 不過這條評論又受到了別人的辯駁。

 於是乎,這條帖子被吵的越來越熱,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了討論,漸漸的話題都有些歪了。

 甚至有大神說起了紅衣大炮的製作。

 陳墨當時湊熱鬧的看了幾眼,如今想起,彷彿當時瞥的那幾眼還記憶猶新。

 紅衣大炮的製作並不算困難,畢竟這種大炮開始並不是中國產的。而是明政府從葡萄牙人手中買的佛朗機,後續在佛朗機的基礎上進行仿製。

 既然明朝都能仿製出來,大宋皇朝的鑄鐵技術可不落後明朝,甚至還要更為先進。

 現在火藥已經被陳墨鼓搗出來了,那麼這紅衣大炮,也並不是不能鼓搗出來。

 史書記載過紅衣大炮的威力:“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火星所及,無不糜爛。”

 想到這裡,陳墨心中已經有些激動了起來。

 按理說,製造陶罐炸彈的工匠都在虞州,陳墨先要把虞州的工匠調到麟州來再說。

 可陳墨已經有些等不及了,當即行動了起來。

 讓孫孟找來襄陽城所有鐵匠師傅,把他們集中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