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要加糖 作品

第259章 可怕的數據

 第259章可怕的數據

 因為《學術星空》是一家新的學術期刊,在期刊發佈的第一年,是沒有任何的影響因子的。

 這也讓《學術星空》無法被劃分進sci的任何一個分區之中,無法得到準確的評價。

 但在六月份之後,一切就將變得不同了。

 相關的學術評價機構,會根據兩年內期刊中論文的被引量,來計算期刊的影響因子。

 其實這對於《學術星空》來說,是一件比較吃虧的事情,因為《學術星空》發佈的時間還不到一年,其中的很多論文還來不及被其他的論文作者去引用。

 不過畢竟每一家學術期刊,總都得經歷它們的第一年,寧晨對於《學術星空》第一年的影響因子,也沒有任何硬性的要求。

 可當《學術星空》的影響因子正式出爐之後,卻引起了大家的極度震驚。

 “《學術星空》第一年的影響因子……竟然達到了102.862?”

 大家都知道,這個數據有多麼的可怕。

 這代表著,《學術星空》期刊發表的論文,平均每一篇論文的被引量達到了一百左右。

 這對於一家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學術期刊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其中,論文在上面投遞的幾篇論文,大大的拉高了這個數據的平均數。

 寧晨的每一篇論文,都獲得了數百次的被引量,而每一個研究對應領域的學者,基本都要引用寧晨論文中的部分內容。

 要知道,即便是《自然》、《科學》、《細胞》這三家國家上的頂級學術期刊,它們的影響因子也只有六七十左右。

 這代表著,單從論文的影響因子來看,《學術星空》完全已經達到了世界學術頂刊的水準。

 當這個消息傳播開來之後,很快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討論。

 “雖然影響因子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家學術期刊的論文水平,但這已經是衡量一家學術期刊的重要依據了。除了少數專業性非常強、非常小眾的學術期刊之外,《學術星空》幾乎是影響因子最高的學術期刊了。”

 “從這之後,《學術星空》恐怕將要和‘nsc’劃分到同一個級別了。很多優秀的論文,除了《學術星空》之外,在其他的學術期刊上是根本看不到的。”

 “作為《學術星空》的主編之一及首席審稿人,寧晨也是《學術星空》的主要作者。自從創辦了這家期刊之後,寧晨就再也沒有在其他的學術期刊上面發表論文了。”

 不出大家所料的是,在這之後,很多高校便更改了他們發表論文的獎勵。

 如果能將論文成功發表到《學術星空》的主刊上面,論文作者可以得到的獎勵將是獨一檔的,甚至超過了發表到《自然》、《科學》和《細胞》的獎勵。

 即使是發表在《學術星空》的子刊上面,論文作者也可以得到一筆不菲的獎勵。

 當然,這樣的獎勵也並不容易得到,因為現在的《學術星空》投稿難度非常大。

 本來《學術星空》就對每一期論文的發表數量進行嚴格的限制,而且因為《學術星空》火熱,現在每天向《學術星空》投遞的論文數量都很多。

 除非是質量特別出眾的論文,否則的話,是很難獲得期刊的接收的。

 而隨著影響因子的更新,《學術星空》也正式被劃分為sci一區的學術期刊,併成為世界學術界公認的綜合類學術頂刊。

 ……

 不知不覺中,寧晨已經留校有一段時間了。

 這個時候,盛州大學也認為,寧晨應該承擔一些教學任務了。

 雖然科研成果對於高校來說,是更容易看見的成績,但教學方面的工作同樣也不容忽視。

 只有提升了教學質量,才能夠保證學生的能力,長遠看來,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而在教學任務的安排上,盛州大學不希望寧晨和其他的老師一樣,只是正常的進行一些課程的講解,這樣的話,就太浪費寧晨的能力了。

 經過學校領導的商議,最終決定希望寧晨能夠每週進行一節數學和一節材料類課程的授課。

 這種課堂的規模,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大課,而是直接在禮堂裡進行。

 這樣的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將寧晨的作用最大化的發揮出來。

 得知了學校這邊的建議之後,寧晨也是對於這個方案非常的贊同。

 這讓寧晨不需要僅僅教授某幾個班級而已,而是可以同時教授這兩個專業幾乎所有的學生,講課的效率將大大的提升。

 而對於寧晨具體的授課內容,盛州大學也是給予了寧晨足夠的發揮空間。

 只要是包含在這個兩個專業之內的知識,寧晨便可以自由的選擇,不必拘泥於某一本教材。

 不過當寧晨正式開始準備起這項工作的時候,也感覺到了這項工作的困難之處。

 雖然盛州大學對於寧晨的具體教學內容,並沒有進行任何的限制,但因為寧晨需要面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這讓寧晨很難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如果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課程,那部分低年級的學生並沒有相應的基礎,恐怕無法聽懂寧晨講解的內容。

 而如果是那些較為基礎的內容,對於研究生來說,又會顯得太過簡單。

 思考了一番之後,寧晨最終決定,以自己的這些科目知識的理解,重新編寫一些教材。

 這些教材並不會忽略基礎知識,但會從一些與之前教材不同的角度,重新對知識進行深度的挖掘。

 這樣一來,即便是高年級的學生,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新的收穫。

 之前寧晨在對這些教材自學的時候,就發現很多的大學教材,在編寫方面並不算是合理。

 即便是以寧晨這樣的學習能力,也很難僅僅憑藉教材去理解知識,還需要結合很多的課外資料。

 寧晨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件事情。

 經過數日的撰寫之後,寧晨總算是完成了一部分的教材編寫工作。

 在教材的命名上,寧晨也沒有去考慮什麼複雜的名字,直接命名為《數學(一)》和《材料學(一)》了,甚至連“大學”的字樣都沒有添加。

 因為這些教材的學習,並不會對學生的年級有任何的限制,寧晨覺得就算是一些特別優秀的中學生,也完全有能力理解這些課程。

 完成了這兩套教材的編寫之後,寧晨將這些兩本教材的電子版文件,向學校提交了上去。

 當楊連華看到寧晨編寫的這本《數學(一)》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是極其驚訝的。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創造力非常強大的教材,整個教材的編寫思路,沒有任何的侷限性,而是單通過寧晨的個人理解,單純的從數學本身出發,進行的教材編寫。

 按照寧晨的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數學的底層邏輯,而不是機械的按照教材的內容學習,以通過應試為目的。

 而當劉旭等人,看到寧晨編寫的《材料學(一)》的時候,心中也是與楊連華有著類似的感受。

 其實不少大學教材的編寫者,在教材的編寫上面較為敷衍,誇張的說,甚至只是把一些內容進行排列、組合與刪改,最後便成為了一本新的教材。

 相比之下,寧晨編寫的教材則是進行了很多全新的工作,並不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刪改的層面上。

 9月份,新的學年到來,隨著新生軍訓的結束,大家都準備好開始新的學期了。

 寧晨這邊,也即將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大學授課生涯。

 寧晨大學教學生涯的第一節課是數學課,上課的地點在盛州大學的禮堂。

 包括數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在內的上千名學生齊聚禮堂,準備好了上這節別開生面的課。

 各種不同年級的學生,聚在一起聽同一節課,這在教育領域算是非常少見的事情。

 由於這門課程的特殊性,這門課程並不是必修課,甚至也不算是考查課,對於學生是否來聽課,並沒有強制性的要求。

 可即便如此,禮堂下面還是坐滿了學生,連很多沒有工作安排的老師,都來到了現場進行聽課。

 寧晨來到禮堂臺前,微笑的說道:

 “現在我們開始上課。”

 寧晨正要開始講課,不知下面誰突然喊了一聲“起立”,轉而禮堂下面坐著的學生全都站了起來,齊聲喊道:“老師好!”

 寧晨對於這樣的場面,也是感到非常的意料之外。

 看大家整齊配合的樣子,寧晨知道這樣的場面應該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早就準備好的。

 其實這樣的上課儀式感,在大學課堂中並不多見,大部分大學課堂上,都默認取消了上課起立的儀式,而是直接開始上課。

 不過作為老師,寧晨對於這樣的場面還是感到非常的感動。

 “同學們好,請坐!”

 這樣的上課儀式,讓大家都有了更好的精神頭,認真嚴肅的對待這次的課程。

 第一次進行大學授課,就是在如此大的場合,臺下坐著這麼多的學生,這對於寧晨來說,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好在寧晨之前就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而且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最終寧晨還是順利的完成了這一次的課程。

 整整兩個小時的課程,中間沒有任何的休息,可下面的學生,並沒有一個人感到疲憊,而且全程認真聽完了寧晨的課程。

 聽完了寧晨的這節課,他們都感覺收穫滿滿。

 從禮堂裡出來的是,同學之間都不禁議論起了這一門全新的課程。

 “原以為作為一名大一新生,應該很難聽懂寧老師的課,畢竟寧老師可是未來的菲爾茲獎獲得者。但是寧老師的課卻並不晦澀,甚至講得比其他老師還要更加生動形象。”

 “這套教材編寫得確實非常有水平,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能夠理解教材中的內容,並從中得到很多的收穫。”

 “只可惜,這樣的課一週也就只有一節而已了。如果每週這樣的課多一點兒就好了,那樣其他的數學課就可以取消了。”

 除了對寧晨的課程非常滿意之外,大家也對於寧晨編撰的這本教材非常的認可。

 這本教材編寫得簡略得當,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內容,而在一些難點的部分,又添加了許多寧晨自己的理解。

 即便是對這本教材進行自學,只要是學習能力不差的學生,都可以至少學懂個大半。

 很快,寧晨編撰這本教材的消息,就傳到了外界。

 秋成同在看到寧晨編寫的這本《數學(一)》的時候,不禁感覺到大為震撼。

 這本教材對於學生應付各種考試,或許沒有直接的幫助。

 但如果能夠參透教材中的核心內容,對於學生未來在數學上的研究,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閱讀完了這本教材之後,秋成同心裡有了在水木大學推廣這本教材的想法。

 不過因為這是寧晨自己編寫的教材,秋成同擔心寧晨只想在盛州大學內部進行這本教材的教學,所以還是需要先提前確定一下自己的想法。

 想到這,秋成同與寧晨進行了聯繫。

 秋成同先是對寧晨編撰的這本教材進行著肯定,並期待寧晨能夠繼續完成下一部分的教材的編寫。

 在這之後,秋成同也詢問起寧晨有關這個教材的教學對象的問題。

 “寧老師,這套教材你是否只想在盛州大學內部使用?如果你願意開放這套教材的授權的話,我希望也能夠在水木大學推廣這套教材,與盛州大學開展相似的授課方式。”

 得知了秋成同的想法,寧晨爽快的回答道:

 “秋教授,只要您願意的話,我也非常願意推廣這套教材。在我編寫這套教材的時候,就沒有過把它當作是內部教材的想法。”

 寧晨所說的話並不假,即便寧晨是盛州大學的老師,但在培養人才的問題上,寧晨並不會僅僅侷限在盛州大學這樣一個學校。

 經過數日的撰寫之後,寧晨總算是完成了一部分的教材編寫工作。

 在教材的命名上,寧晨也沒有去考慮什麼複雜的名字,直接命名為《數學(一)》和《材料學(一)》了,甚至連“大學”的字樣都沒有添加。

 因為這些教材的學習,並不會對學生的年級有任何的限制,寧晨覺得就算是一些特別優秀的中學生,也完全有能力理解這些課程。

 完成了這兩套教材的編寫之後,寧晨將這些兩本教材的電子版文件,向學校提交了上去。

 當楊連華看到寧晨編寫的這本《數學(一)》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是極其驚訝的。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創造力非常強大的教材,整個教材的編寫思路,沒有任何的侷限性,而是單通過寧晨的個人理解,單純的從數學本身出發,進行的教材編寫。

 按照寧晨的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數學的底層邏輯,而不是機械的按照教材的內容學習,以通過應試為目的。

 而當劉旭等人,看到寧晨編寫的《材料學(一)》的時候,心中也是與楊連華有著類似的感受。

 其實不少大學教材的編寫者,在教材的編寫上面較為敷衍,誇張的說,甚至只是把一些內容進行排列、組合與刪改,最後便成為了一本新的教材。

 相比之下,寧晨編寫的教材則是進行了很多全新的工作,並不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刪改的層面上。

 9月份,新的學年到來,隨著新生軍訓的結束,大家都準備好開始新的學期了。

 寧晨這邊,也即將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大學授課生涯。

 寧晨大學教學生涯的第一節課是數學課,上課的地點在盛州大學的禮堂。

 包括數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在內的上千名學生齊聚禮堂,準備好了上這節別開生面的課。

 各種不同年級的學生,聚在一起聽同一節課,這在教育領域算是非常少見的事情。

 由於這門課程的特殊性,這門課程並不是必修課,甚至也不算是考查課,對於學生是否來聽課,並沒有強制性的要求。

 可即便如此,禮堂下面還是坐滿了學生,連很多沒有工作安排的老師,都來到了現場進行聽課。

 寧晨來到禮堂臺前,微笑的說道:

 “現在我們開始上課。”

 寧晨正要開始講課,不知下面誰突然喊了一聲“起立”,轉而禮堂下面坐著的學生全都站了起來,齊聲喊道:“老師好!”

 寧晨對於這樣的場面,也是感到非常的意料之外。

 看大家整齊配合的樣子,寧晨知道這樣的場面應該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早就準備好的。

 其實這樣的上課儀式感,在大學課堂中並不多見,大部分大學課堂上,都默認取消了上課起立的儀式,而是直接開始上課。

 不過作為老師,寧晨對於這樣的場面還是感到非常的感動。

 “同學們好,請坐!”

 這樣的上課儀式,讓大家都有了更好的精神頭,認真嚴肅的對待這次的課程。

 第一次進行大學授課,就是在如此大的場合,臺下坐著這麼多的學生,這對於寧晨來說,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好在寧晨之前就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而且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最終寧晨還是順利的完成了這一次的課程。

 整整兩個小時的課程,中間沒有任何的休息,可下面的學生,並沒有一個人感到疲憊,而且全程認真聽完了寧晨的課程。

 聽完了寧晨的這節課,他們都感覺收穫滿滿。

 從禮堂裡出來的是,同學之間都不禁議論起了這一門全新的課程。

 “原以為作為一名大一新生,應該很難聽懂寧老師的課,畢竟寧老師可是未來的菲爾茲獎獲得者。但是寧老師的課卻並不晦澀,甚至講得比其他老師還要更加生動形象。”

 “這套教材編寫得確實非常有水平,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能夠理解教材中的內容,並從中得到很多的收穫。”

 “只可惜,這樣的課一週也就只有一節而已了。如果每週這樣的課多一點兒就好了,那樣其他的數學課就可以取消了。”

 除了對寧晨的課程非常滿意之外,大家也對於寧晨編撰的這本教材非常的認可。

 這本教材編寫得簡略得當,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內容,而在一些難點的部分,又添加了許多寧晨自己的理解。

 即便是對這本教材進行自學,只要是學習能力不差的學生,都可以至少學懂個大半。

 很快,寧晨編撰這本教材的消息,就傳到了外界。

 秋成同在看到寧晨編寫的這本《數學(一)》的時候,不禁感覺到大為震撼。

 這本教材對於學生應付各種考試,或許沒有直接的幫助。

 但如果能夠參透教材中的核心內容,對於學生未來在數學上的研究,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閱讀完了這本教材之後,秋成同心裡有了在水木大學推廣這本教材的想法。

 不過因為這是寧晨自己編寫的教材,秋成同擔心寧晨只想在盛州大學內部進行這本教材的教學,所以還是需要先提前確定一下自己的想法。

 想到這,秋成同與寧晨進行了聯繫。

 秋成同先是對寧晨編撰的這本教材進行著肯定,並期待寧晨能夠繼續完成下一部分的教材的編寫。

 在這之後,秋成同也詢問起寧晨有關這個教材的教學對象的問題。

 “寧老師,這套教材你是否只想在盛州大學內部使用?如果你願意開放這套教材的授權的話,我希望也能夠在水木大學推廣這套教材,與盛州大學開展相似的授課方式。”

 得知了秋成同的想法,寧晨爽快的回答道:

 “秋教授,只要您願意的話,我也非常願意推廣這套教材。在我編寫這套教材的時候,就沒有過把它當作是內部教材的想法。”

 寧晨所說的話並不假,即便寧晨是盛州大學的老師,但在培養人才的問題上,寧晨並不會僅僅侷限在盛州大學這樣一個學校。

 經過數日的撰寫之後,寧晨總算是完成了一部分的教材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