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516章 顏李案

“啟奏陛下,依照賬本和口供,顏延、李冕二人牽扯了近百名官員,所侵吞的錢糧,僅織造局一處便高達三百餘萬貫。”

 

乾清宮內,當楊士奇回宮覆命,朱高煦卻並沒有表露什麼生氣的表情,只是不緊不慢的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既然屬實,那就繼續查下去,準你調遣錦衣衛、西廠之權。”

 

“臣領旨……”

 

得到皇帝的回答,楊士奇起身緩緩退出殿外,而先楊士奇一步返回的亦失哈則是看著自家殿下,臉色不好看道;

 

“陛下,雖說奴婢已經調遣西廠力士前往渤海調查王回夫妻及岳父母,但以此人在京中財富來看,恐怕……”

 

亦失哈欲言又止,朱高煦輕輕搖頭:“已經足夠。”

 

“王回並非我想要收拾的對象,他不過是顏延、李冕自保而被汙衊之人罷了。”

 

“你讓人將他清廉的事情刊登報紙發行,但是讓詔獄的人不用優待他。”

 

“刀子……得磨一磨才能好用。”

 

朱高煦一席話讓亦失哈反應過來,自家陛下並不希望殺了王回,反而重整立場準備保下王回。

 

以王回的清廉,想殺他並不容易,但想保住他可太容易了。

 

想到這裡,亦失哈回禮作揖道:“那奴婢現在就去操辦。”

 

“去吧”朱高煦語氣平淡,亦失哈也順著話離開了養心殿。

 

在他走後,一直默不作聲的朱瞻壑開始為自家父親遞來奏疏,朱高煦也接過一本本翻閱起來。

 

在他們父子安靜處理奏疏的時候,王回及顏延、李冕等人涉及的案子僅僅隔了十天,便已經刊登在了山西、遼東、北直隸、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的《報紙》上。

 

其中將王回懟南直隸京察,查獲一千五百餘萬貫財富,清理三萬多名貪官汙吏,以及他北上北京,自爆將所有貪汙線索牽扯的顏延、李冕送入監獄,還有錦衣衛對三人抄家的結果都彙報了出來。

 

王回在北京僅有一座三進出小院,餘財十餘貫,老家吉林僅四進出別院一座,薄田七畝,合計折色價格不足二百貫。

 

作為當朝殿閣大學士,兼任京察巡撫官員,經他手的財富最少幾千萬貫,然而朝廷對於他卻硬是沒有查出任何東西。

 

廟堂之上的百官們對此結果瞠目結舌,而朝野上下更是紛紛驚掉下巴。

 

一時間,王回在民間的形象從之前的貪官酷吏一邊倒的變成了清正廉明。

 

相比較王回,顏延和李冕的形象就可以說是一落千丈了。

 

許多人從報紙中所刊登的二人收受王回賄賂九百貫時就知道二人財富不可能少,但當報紙上出現二人的家產粗略查抄合計後,還是不免倒吸了一口涼氣。

 

二人雖說是渤海出身的吏員,但自從他們被舉薦為官後,他們便變賣了在渤海的屋舍和田地,不僅搬回了南直隸的老家,還依靠自己的財富在南直隸大肆兼併土地,壟斷市面行當。

 

以顏延舉例,他在自己老家滁州修建了一座佔地上百畝的豪華宅邸,僅是這座宅邸的佈置和本身價值就達到了三萬餘貫。

 

除此之外,他顏家在滁州還有二萬六千餘畝良田,三萬四千畝桑田,家中有國債二十六萬貫,銀行儲蓄一萬八千餘貫,窖藏黃金七千六百餘兩,白銀五十二萬四千餘兩。

 

若是放眼整個江南,他有宅院別墅三十六處,布行五十四家,米行二十家,金銀寶釵等店鋪十二家,酒樓十三座,牙行五十四座,當鋪三十九家……

 

除了這些府邸、宅院、田地、商行,顏延本家還在江南各地以放貸的方式借錢給窮人。

 

顏家給出的利息是一個月五分利息,也就是借一百文,一個月後得還一百零五文。

 

由於利息不高,加上顏家的錢很容易借到,因此貧苦的窮人飲鴆止渴般的借貸銀子。

 

如果到期窮人還不上,顏家則是以對方的土地來抵債。

 

如果沒有土地,那利息就一直算著,什麼時候還上什麼時候結束。

 

僅放貸的條子來說,顏家便向江南兩萬多農民富戶借貸七十餘萬貫,每個月光利息便有近四萬貫的收入。

 

這些種種加起來,起碼價值二百萬貫。

 

如果以顏延被舉薦為官開始算起,他在職二十六年間,平均每年要貪汙近八萬貫才能積累下如此財富。

 

與他被一同彈劾入獄的李冕在貪汙這方面也絲毫不遜色於他,一共貪腐一百八十餘萬貫。

 

只是他們兩個人,貪腐的錢糧便足夠修建一條上千裡的鐵路,這才是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富。

 

“我之前還以為這位王大人是貪官呢,把我們這邊鬧得亂哄哄的,現在看來人家是在幫我們抓貪官汙吏呢。”

 

“唉,你看看上面寫的,這王大人變賣了家產才湊夠了行賄的錢,升官之後也沒有貪汙,而是憑藉俸祿一點點還賬。”

 

“二十年還清九百貫,家產連二百貫都沒有,這樣的人不是清官,什麼是清官。”

 

“要是這樣的清官都被殺了,那我們老百姓哪還有地方叫冤去啊……”

 

“看看被王青天彈劾的這兩個大貪官,三百多萬貫啊,我得十萬年才賺得到那麼多錢。”

 

“你還算好的,我起碼得二十萬年。”

 

“為官二十六年,貪汙二百萬貫,每年近八萬貫,平均下來每天就是二百多貫,一天抵得上我十年了……”

 

“唉,看看就行了,希望這次朝廷解決了這群貪官汙吏,能多提供點吏員的崗位給我們吧,不然每年十幾萬人爭搶幾百個空缺,著實令人神傷……”

 

熱熱鬧鬧的酒樓中,許多散班之後的男人常常來到這種地方,花費幾文點上一壺茶就一坐一整天。

 

幾份報紙,幾桌討論往往就能討論一整天,這就是當下三旬以下大明百姓的日常。

 

通過海外金銀髮展基礎教育的大明朝,如今已經累積了大量的“知識分子”,每年小學畢業的學子數量多達二百餘萬,並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雖說大明的土地兼併因為朱高煦常年的針對而並不嚴重,但對於這些已經看過書本知識的學子來說,畢業後回去務農是他們所無法接受的。

 

他們生活在城市中,要麼出賣力氣,要麼學一門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