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512章 南楊北王

 “楊士奇,你這個奸賊!”

 “放開老子!”

 “老子可是渤海出身的人,老子跟陛下的時候,你們還在孃胎裡沒出來呢,你們敢抓老子!”

 “押走!”

 十月,在全國還在因為漠北大捷而歡慶的時候,河南、山東、山西、北直隸、遼東等地卻在上演著一場場鬧劇。

 王回在江南抓捕貪汙受賄的清流,鬧得江南人心不安。

 清流為了報復,也開始利用本土優勢來調查江南的一些田地、宅院、別墅。

 但凡只要扯出一些關於新政官員的證據,他們立馬便會上奏,而楊士奇也立馬著手開始調查。

 按理來說,這種以田畝宅院調查的方式並不是主流方式,但奈何清流與新政已經掐紅了眼,現在他們要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能搞死對方多少人就搞死多少人。

 只是一個月的時間,被調查的官員數量就達到了六千餘人,其中被確認罪證的就有七百四十五人,牽連出的吏員近六千人。

 要知道大明文官當下也不過四萬餘人,一下子就有接近兩成的人被調查,這讓地方行政出現了不少問題。

 許多不屬於清流、新政的官員看在眼裡,急在心底,紛紛前往武英殿叩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結束這場京察。

 然而面對他們的叩首,朱高煦不為所動,甚至以身體不適罷朝三月。

 他在乾清宮處理奏疏,沒有他的准許,便是連閣臣都難得見到他一面。

 許多奏疏都有亦失哈、鄭和幾人幫忙轉交。

 在這樣的局勢下,朱棣也帶著諸多大將凱旋而歸,但回到北京的第一時間,他們便察覺到了關內的氣氛有多麼不對勁。

 “嗚嗚——”

 北京東站,當朱棣雙腳踩在站臺上,他面前所見的是一群面色如喪的文武官員。

 “陛下萬歲千秋……”

 數以百計的官員對著朱棣跪下叩首,現場的氣氛因為他們的面色而十分壓抑。

 朱棣略皺眉頭,側目對朱瞻壑道:“你爹把他們收拾的不輕,你覺得你能把他們收拾把玩到如此程度嗎?”

 “自然是不能。”朱瞻壑搖搖頭,在把玩群臣上,縱觀古今也鮮有皇帝能與自己父親比肩。

 “小子倒是還算有點自知之明。”朱棣就是為了調侃一句大孫子,瞧他無奈的表情,朱棣心底也樂得高興。

 “你應付應付他們,我就先回大明宮了。”

 “那我呢?”見朱棣這麼說,朱瞻壑指了指自己,朱棣卻道:“你去和伱爹多學學吧。”

 “大明宮那邊,有你大兄和叔伯兄弟就足夠了。”

 朱棣話音落下,當即越過群臣向外走去,群臣見狀起身想追,朱瞻壑卻道:

 “太上皇身體不適,爾等各自散去,有事啟奏今上即可!”

 群臣見朱瞻壑這麼說,當即猶豫了起來,雖說他們希望朱棣站出來主持公道,但這種事情畢竟是犯忌諱的。

 人家父子不一定會動手,但他們這些慫恿的絕對會被收拾。

 想到如今那位陛下的手段,群臣只能喪著臉作揖離去了。

 後續還有不少官員趕來,但都被朱瞻壑以同樣藉口驅散了。

 做完這一切,他這才乘坐馬車前往了紫禁城。

 從北京東站到紫禁城,沿途的道路早已鋪設了水泥路,四輪馬車走起來平整並不搖晃。

 這年頭不存在什麼運載貨物的超重貨車,即便是大明常見的陸上十六輪馬車,頂多也不過就能拉一萬斤重物罷了。

 儘管早年的水泥強度不如當下,可承受這點重量還是輕輕鬆鬆的。

 道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儘管如今已經是冬月,田間並沒有任何作物,但朱瞻壑依舊看得津津有味。

 一段路程很快過去,不多時前方就出現了大片的城鎮。

 “我們才出去不到半年時間,這城區似乎又向外擴大了數百步啊?”

 朱瞻壑開口詢問,同車的王渙點頭道:“鐵路修通後,許多不願意接送親眷的官吏也都把家人接到了北京,如今北京人口已經七十八萬之多了。”

 “不過近來大案不斷,不少京官都被牽連流放,現在北京具體還有多少人,恐怕連順天府尹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算清楚。”

 王渙提起了京察大案的事情,同時對朱瞻壑刻意交代道:“世人將此案形容為王楊黨爭,雖然這並不切實際,但也有一定道理。”

 “陛下想要的是兩黨之間的平衡,順帶能查抄一批錢糧來充實國庫,完成陛下的宏圖偉業。”

 “殿下您若是去了乾清宮,還是以多聽多看為主。”

 王渙教導著朱瞻壑,朱瞻壑卻頷首道:“王渙,你覺得我爹需要什麼樣的太子?”

 “這……”王渙聞言愣了愣,又仔細想到:“類似陛下這樣的君王,在歷史上並不多見,臣也不敢妄加揣測。”

 王渙確實不知道朱高煦想要個什麼樣的繼承人,如果他知道,那他就讓朱瞻壑直接開演就行。

 朱高煦這樣的皇帝在歷史上找不到,甚至可以說沒有一位貼合他。

 稍微貼合的,恐怕也就是漢武帝,但漢武帝雖然功業宏偉,但並不算君王典範,而且漢武帝總是嫌棄太子劉據仁弱。

 可結果證明了太子劉據並不仁弱,反而十分剛強。

 要說仁弱,只是對比漢武帝來說,他方才顯得仁弱,若是對比旁人,那他可是剛強太多了。

 王渙猜不到,可朱瞻壑卻十分清楚,但他不能說出來。

 即便是一直幫扶自己的王渙,在這種時候他也不能相信。

 在二人的沉默中,馬車駛進了北京城。

 北京城內車水馬龍,內裡可謂十分繁華。

 遠處一股股白色的滾滾霧色向空中飄去,那是城內各坊供暖的地方。

 內城數萬戶人家,每年供暖費用並不貴,僅二百文就可以享受冬季的供暖。

 能居住在內城的人也不會缺少這二百文,畢竟內城的一處普通小院都高達五十餘貫。

 儘管相比較北宋汴梁動輒上萬的房價,這三十餘貫房價已經十分便宜,但享受了便宜物價的大明百姓還是覺得很貴。

 由於京城道路在建設時就想到了以後的問題,所以建設的十分寬大。

 人行道上人頭攢動,馬路上則是馬車、黃包車、驢車絡繹不絕。

 來到這裡,方能感受到大明北方的繁華。

 幾個月前的大閱兵,各國使臣又何嘗不是被北京的繁華給吸引了眼球。

 朱瞻壑雖然沒有去過外國,但他畢竟見識過西南的疾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