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505章 亂雲飛渡

 “嗚嗚嗚——”

 七月,呼聲焦躁,當火車拉拽一車車的物資運抵海喇兒城,十餘萬頂帳篷幾乎將肉眼所見的所有草地佔滿。

 身穿胸甲的輔兵驅趕著挽馬車將一車車物資搬運馬車上,旁邊甲冑俱全的騎兵則是在觀望四周,儘管他們並不認為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對明軍發起襲擊。

 “駕!駕!”

 數百名騎兵衝上了一座矮丘,將佔地廣闊的營盤盡收眼底。

 馬背上,朱棣頗為自得的捋了捋自己的大鬍子:“這次…要畢功於此役!”

 在他身後,朱瞻壑抖動馬韁上前:“爺爺,這次您坐鎮中軍就足夠了,前軍交給遼國公和成國公吧。”

 “是啊陛下!”聞言,身後的孟章與朱能作揖開口,然而朱棣卻調轉馬頭,掃視了一眼眾人,自顧自下令道:

 “前軍朱能、中軍孟章、後軍張輔,左掖陳懋,右掖孟瑛,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臣等領旨!”眾人無奈,只能應下。

 朱棣看向朱瞻壑,想了想後還是將目光投向了朱瞻基:“小子,你率領前軍五千塘騎,夠膽子沒?”

 “臣領命!”朱瞻基立馬作揖,語氣深沉。

 見他答應,朱棣這才將目光投向朱瞻壑:“你就節制三千小達子營,護衛我左右吧。”

 北上的路上,朱棣已經考校過自己的這兩個孫兒了,朱瞻基將兵萬人不成問題,朱瞻壑的話領個幾千兵馬也能如臂使指。

 雖說兩人已經比較出色了,但對於見慣了自家老二動輒數萬人進行運動戰的朱棣來說,這次不能與老二一起上戰場,著實是一種遺憾。

 對於將領來說,三四十歲正是巔峰,而自家老二……

 在心底嘆一口氣,朱棣抖動馬韁向海喇兒城走去。

 數百騎兵與將帥護衛他前往,而曾經只用作軍事的海喇兒城,如今卻擁有十數萬畝耕地,數萬人口和上萬座屋舍。

 火車的通車,讓他們可以在夏秋兩季源源不斷地獲得南方運輸而來的資源。

 不管是煤炭還是糧食,亦或者是各種香料都應有盡有。

 只要有足夠的水,再加上後方不斷運輸的煤炭,大明的鐵路完全可以將蒙古人擠壓出漠北,而這一戰就是將他們驅離漠北的一戰。

 “前方鐵路修建如何了?”

 朱棣回到燕然都司衙門坐在主位,詢問著負責此事的王戎。

 王戎作揖回禮:“回陛下,當下在一邊修鐵路,一邊向西前進,如今鐵路已經向西修去五十餘里,每個月最少能前進二十里,按照漠北的氣候,能修到九月下旬。”

 “雖說九月無法修抵捕魚兒海,但距離捕魚兒海也不過三百里了,能減輕不少後勤壓力。”

 王戎身為王義的長子,他在漠北鎮守十餘年,經驗豐富,漠北諸部也都不敢輕視他。

 相比較渤海勳臣那些棄戎投筆的子嗣,王戎絕對算得上渤海二代的中流砥柱,能與他相比的也只有孟章的長子孟懋,以及朱能的長子朱勇了。

 當然,刨除勳貴的話,地方上依舊有很多亮眼的青壯派,例如毛忠、孫鏜、焦禮、曹義等等人。

 這次參與北征的主將也基本上是二十到六十歲之間的將領,年紀最大的恐怕就是六十六歲的朱棣了。

 不過就他的精神頭來說,目前還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對於此戰,朱棣頗為自滿,畢竟他手下能用的人比起歷史上可是多了太多太多。

 歷史上朱棣北征,可以說是他學神帶著幾十個學渣北上,一些將領甚至連排兵佈陣和佈置營盤都能出問題,朱棣活脫脫像一個保姆。

 相比較下,孟章、王義為他減輕了負擔,活下來的朱能也讓他對自身安全放心不少。

 加上地方上將領足夠,張輔、陳懋這群人可以隨意抽調軍中,那他自然過得滋滋潤潤。

 “小子,帶著你的前軍塘騎去搜尋阿力臺的蹤跡,估計這老狗是往忽蘭忽失溫方向跑了。”

 說起阿力臺逃跑的舉動,朱棣不屑的摸了摸大鬍子:“這傢伙不如他弟弟阿魯臺,想設伏還那麼心虛。”

 “哈哈哈哈!”聞言,諸將紛紛嘲笑起了阿力臺的舉動。

 就明軍獲得的情報來說,這廝明明與諸部溝通好的是在關鍵時刻襲擊明軍,然而當十萬明軍鐵騎聚集漠北的時候,這廝頭也不回的就帶著部眾逃跑了,還沒開戰鬥露怯三分。

 顯然,明軍的強大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此朱棣也心知肚明。

 “這次十萬騎兵齊聚漠北,並非是因為這群蠻子強大,而是擔心他們奔逃,不好搜尋。”

 “正因如此,五軍之間的距離要拉開,這樣更方便搜捕他們。”

 “細節怎麼打,不用我交代了,對你們我還是比較放心的。”

 “好了,都退下去檢查營盤吧!”朱棣吩咐一聲,同時看向朱瞻基:“行了,你小子也去吧”

 “臣等告退!”將領們紛紛作揖離去,朱瞻壑則是上前道:“爺爺,到該檢查的時候了。”

 “嗯,讓他們進來吧。”朱棣頷首,朱瞻壑見狀便召來了御醫。

 十餘人的御醫團隊為朱棣進行了半個時辰的檢查,確認沒有什麼問題後才安然離去。

 在他們走後,睡了一箇中午的朱祁鉞也從衙門後院蹦蹦跳跳的來到前院,看到了剛剛結束檢查的朱棣。

 “太爺爺,我們什麼時候西征啊?”

 “誒!過兩天就去。”朱棣將朱祁鉞抱在懷裡,用哄小孩的語氣說著。

 朱瞻壑見狀輕笑,但也沒多說什麼。

 他轉身走出了衙門,同時示意燕山衛的兵卒加強巡哨。

 走到衙門外,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殿下,這是南邊送來的消息,臣覺得您還是得看看。”

 獨臂的王渙十分顯眼,眼下的他被調來了東宮,而這自然是朱高煦的手筆,不然以朱高煦對大明朝上下的掌握,朱瞻壑根本不可能調動這樣一個邊疆大吏。

 “三份嗎?”接過王渙遞來的書信,朱瞻壑將其一一打開閱覽。

 第一份是高觀送來的消息,他在今歲的科舉中雖然沒能獲得進士出身,但也得到了舉人出身。

 只要稍加安排,他還是可以以舉人的身份進入東宮詹事府的。

 “想個辦法,讓吏部將他調往詹事府擔任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