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96章 萬國來朝

    “這就是天神孩子所居住的地方嗎”
 

    “和我們居住的相比,似乎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天神更近”
 

    “沒錯,他們有會動的黑色大蛇。”
 

    “還有能抽出水的銀色怪物。”
 

    “他們居然把珍貴的鐵用來修建道路,天啊”
 

    煌煌大明、睥睨萬邦。
 

    在洪熙八年的上半年裡,先後從東西洋趕來的各國使者與國王見識到了鐵路、火車,以及大明百姓富足的生活。
 

    在這個全球大部分人都吃不起飯,穿不起新衣服的時代,大明的百姓卻已經很少有人穿著粗布麻衣。
 

    這種衣服在永樂年間出生孩童的印象裡,似乎是隻有下地幹活時候才會穿著的“工作服”,而日常中他們基本是以絹布材質的成衣來充當常服。
 

    鐵路的不斷修建,讓西北之地的百姓也可以在幾天時間裡品嚐到江南的粳米。
 

    曾經江南農戶只能一石作價三百五十文的稻米,如今普遍價格在四百文一石左右,而西北之地的稻米,曾經它們的價格在五百文一石左右,而今卻降低到了四百五十文。
 

    只要吏治清明,辦事效率保持一個高水平,那凡是鐵路經過的地方,恐怕已經很難存在所謂的饑荒問題了。
 

    至少在當下的氣候背景來說,饑荒問題已經很少出現了。
 

    百姓的安全問題也不用擔心,大明常年一千五百萬貫的軍費支出讓它常年維持著近六十萬陸軍和十萬海軍。
 

    這看似不多,但如果補給不成問題,那明軍興許可以打到大洋彼岸。
 

    當然,土地並非越多越好,畢竟治理蠻荒之地不管在哪個時代,一開始都是需要投入的。
 

    諸如遼東、渤海、大寧、河套
 

    永樂十七年間,大明至少在這四個地方投入了不下五千萬貫,才讓這片土地得到了發展和繁榮。
 

    現如今,這四個地方每年帶給大明的收益如果折色下來,其實也不過才三百萬貫,正常來說,需要最少十七年的時間才能回本。
 

    十七年,這對於許多皇帝來說,已經達到或超過了他們的執政時間,畢竟在朱高煦以前的時代,皇帝平均的執政時間也不過六七年罷了。
 

    在這個以皇帝意志為推動力的時代,這個時間足夠許多皇帝放棄,但朱高煦沒有。
 

    如今的他雖然已經四十五歲,可他的身體依舊健朗,而他要做的就是將三宣十慰與西北之地、漠北之地拿下並實控。
 

    花錢的事情在他這一代做完,並且他也要為兒孫積攢足夠多的財富。
 

    他的餘澤,必然要讓兒孫享受最少百年,而這就是他當下的目標
 

    “砰砰砰”
 

    沉悶的禮炮聲作響,大明門閱兵廣場上,從山西、陝西、北直隸等地調來的六萬騎兵與四萬步兵正在進行閱兵典禮的彩排。
 

    大明門閱兵廣場南北寬二里,東西長六里。
 

    在它的南北方向各自修建了長達六里的混凝土閱兵臺,上下高三丈,足夠十餘萬人在這裡觀看閱兵典禮。
 

    如此宏大的工程,使得經過此地的各國使臣瞠目結舌。
 

    當然,他們的驚訝除了這項工程外,主要還是那隨時在彩排的十萬兵馬。
 

    即便是當下國家實力僅次於大明朝的帖木兒國,想要從各地抽調十萬兵馬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這樣容易造成中央在地方上的實力空虛。
 

    反觀大明,抽調十萬人不用來打仗,反而用他們來彩排,並且這十萬人都是甲冑明亮的百戰精銳,所有國家的國王與使臣在看到他們的時候,眼底充斥著畏懼與羨慕。
 

    “相比較上次,這次我們的出訪更為順利,大明的鐵路已經從他們的首都修到了新興的甘肅。”
 

    “他們的火車速度比我們上次出使時要更快,只是五天的時間,我們就完成了從涼州到北京的漫長路程。”
 

    “這段距離,相當於從撒馬爾罕到伊斯法罕,或者更遙遠。”
 

    “我無法想象,如果他們將鐵路從哈密修到訛答剌,那我們將面對何種強大的敵人。”
 

    “這樣的想法不僅僅存在於我的腦海中,就連察合臺、月既別的使者也在擔憂這個問題。”
 

    “當然,更讓我們憂心的,是這裡的平民。”
 

    “禮部的官員告訴我,大明的人口已經突破了一億,而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宛若噩夢的消息。”
 

    “他們告訴我們,大明的軍隊已經削減,如今只剩下了七十萬,並抱怨這點軍隊不足以保護他們的平民。”
 

    “七十萬,這樣的數字我只在那些喜歡誇大自己實力的書籍上看過,而在大明,這並不是誇大,反而是一種謙虛。”
 

    “他們可以抽調十幾萬軍隊來進行一場表演,這些軍隊穿著厚重的鎧甲,其中大部分都是騎兵,不會少於五萬。”
 

    “這位大明的洪熙皇帝,我們眼中博格達徹辰汗在向來到這裡的各個國家彰顯自己的實力。”
 

    “很顯然,他們做到了這一點,至少在我所看到的地方,數十個國家的國王和使臣在見識到大明的強大後,都打消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包括我們”
 

    馬車上,負責記錄帖木兒國此次出行日誌的蓋耶速丁將他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都記載在了他的日誌上。
 

    坐在他的旁邊,帖木兒國蘇丹沙哈魯的長子兀魯伯望著車窗外的十萬軍演大軍表情凝重。
 

    三十一歲的他已經擔任河中地和突厥斯坦的總督長達十六年,主要防範的對象就是北邊的月既別人和東邊的察合臺人。
 

    從上次出使大明過後,大明就給他留下了強大而不可戰勝的印象,並且面對不斷向西北修建的鐵路,他也無時無刻都在擔心。
 

    儘管在他看來,大明所擁有的土地遠比西域和河中地區肥沃,但大明的鐵路卻在告訴他,那位神聖且不可戰勝的大明皇帝正在將目光投向西北。
 

    “告訴使團的所有人,對大明的官員一定要恭敬。”
 

    兀魯伯下達了他來到北京城後的第一條命令,而這條命令在眾人看來顯得無比英明且正確。
 

    但凡得到了大明准許並來到大明的國家,只要見識過大明的強盛,便很難再提起任何與之為敵的念頭。
 

    哪怕此時的帖木兒帝國在沙哈魯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可他們依舊畏懼這個在十幾年前僅僅派遣一支艦隊就差點從他們手中奪走整個波斯的東方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