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86章 欣欣向榮

    “首要做的就是還是大力生產化肥,必須要讓百姓們不說全部,起碼高產區的百姓要能用上化肥。”
 

    “現在有了鐵路,只要南方的糧食產量足夠多,就能調集足夠多的糧食前往北方,實現南糧北調的目標。”
 

    洪熙六年四月初,在朱瞻壑乘車南下前往雲南的時候,朱高煦正漫步在北京城南的一塊數千畝稻田之中,他的身後還跟著十餘名身穿常服,好似農民的三旬青壯年。
 

    可以看得出,這片稻田不同於這個時代的其它稻田,它們生長的比較粗壯,而田間也有不少正在播撒顆粒狀的“農民”。
 

    這裡是北京太學農業研究院的試驗田,而接受實驗的都是他們經過篩選培育弄出來的優良水稻。
 

    這些優良水稻經過培育後播種,並播撒了化肥廠生產的天然鳥糞化肥。
 

    在豐富的營養物質加成下,它們生長的狀態喜人,產出也必然不會太低。
 

    “現在江南的化肥廠主要還是生產兩種化肥,一種是鳥糞化肥,一種是骨粉草木灰化肥。”
 

    跟在朱高煦身後,負責農業研究的袁徵與朱高煦解釋道
 

    “前者每年經過蒸汽機調試,流水生產下,每年能產出十二萬噸,後者由於開荒頻繁,每年產出能達到三十萬噸。”
 

    吃飽飯是第一步,而這第一步需要很久才能實現。
 

    他現在所想的,就是讓糧食產量變高,同時增加足夠多的副食品,讓百姓能吃飽飯。
 

    朱高煦聽完袁徵長篇大論的彙報後並不滿足,他對袁徵說道
 

    只有百姓能吃飽飯,大明朝才能長治久安,才能足夠太平。
 

    生產力必須得到突破,才能不斷延緩它降臨的時間。
 

    喝粥能吃飽,吃飯吃肉也能吃飽,但這其中差別卻是天差地別。
 

    “除此之外,民間的養殖場數量也不斷增加,相較於永樂五年翻了一倍。”
 

    這種情況下,百姓的日子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大量中產階級會在漫長的時間中隨著人口增加而不斷消亡。
 

    由於戰亂,所以除宋以外,歷朝歷代開國時都是地廣人稀的局面,人均口糧自然很多。
 

    袁徵苦口婆心的解釋,朱高煦聞言卻道“百姓負擔不起,朝廷就補貼,每斤降價也要賣出去。”
 

    屆時要麼就是開拓南洲,要麼就是通過經濟或遷徙手段來控制東洲。
 

    朱高煦見狀停下了腳步,袁徵也開始闡述說道“農業部對永樂五年和洪熙五年做出了大致的推斷和記錄。”
 

    “整體算下來,如果戶部的人口情況沒有出錯,人均糧食是八百零二斤,油八斤四兩,肉蛋奶平均二十斤。”
 

    這其中,不管是化肥還是蒸汽機、育種培優這些都是提高生產力的技術和手段。
 

    “陛下,想要在江南和湖廣這些高產區推廣,這點產量遠遠不夠,但這已經達到朝廷的極限了。”
 

    他在做一件很激勵人的事情,為了這件事情的成果,他可以抵抗住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誘惑讓大明的百姓吃飽飯
 

    “說這些沒有,說些實際的,有用的。”朱高煦不想聽這些阿諛奉承的話。
 

    誠然,大明現在的百姓不存在說吃不飽飯的情況,但這是對比前朝,而非現在。
 

    正常來說,這種地廣人稀的紅利能吃八十年左右,超過了這八十年就會陷入土地兼併,亦或者說財富過於聚集頂端的經濟陷阱。
 

    “朝廷北方的牧場有六十餘萬頭肉牛,十二萬頭耕牛,肉牛每年能出欄五萬餘頭,基本都往南方運輸,耕牛能走出八千頭向南方。”
 

    “此外,養豬”
 

    “這這”袁徵顯然沒想到自家陛下會那麼注重農業,於是咬牙道
 

    “臣等一定會把化肥的成本給降下來,請陛下放心。”
 

    “我們不能止步不前,而且現有的人均口糧也有問題,因為你們沒有去除餵養牲畜的飼料糧食。”
 

    “永樂五年,大明朝的主糧產量約六千萬噸,油類產量約二十五萬噸,肉蛋奶雖然無法統計全國,但根據南京、北京、成都、遼陽等地採集數據來說,大約是平均每人十二斤。”
 

    “除此之外,紅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產量達到四百六十餘萬噸。”
 

    大明的耕地開墾數量在眼下還能大大超過新增人口數量,但隨著有效之土地的不斷減少,這種情況終究會在未來某一天宣告結束。
 

    可以說,這種經濟陷阱在朱高煦合理的新政分配後,降臨的時間會來的晚一些,但它始終會來。
 

    “戶部會每年撥出五十萬兩來扶持農業,把化肥成本降低到四文每斤。”
 

    “農學院的進步我看在眼裡,興許現在的進步比起洪武、永樂年間來說,百姓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但這還是不夠。”
 

    “在提升畝產上,前者能穩定在20,後者在14上下。”
 

    袁徵聽懂了他話裡的意思,於是連忙從身後的博士手中接過文冊。
 

    不過最為朱高煦所關注的,還是最基本的糧食問題。
 

    “況且,化肥的成本在每斤五文,一畝地最少需要二十斤,普通百姓根本負擔不起。”
 

    “興修水利是對農業的投資,化肥也是一樣。”
 

    朱高煦想聽到的,就是現在的大明農業有沒有進步,或者進步多大。
 

    田埂上,朱高煦聽著這些文人不喜歡聽的東西,心裡卻升起不少自豪感。
 

    “經過十七年的新作物引進,牲畜選育,化肥推廣,洪熙五年的主糧產量約七千四百萬噸,油類得益於花生推廣而增加八十三萬噸,肉蛋奶根據兩京鐵路沿邊採集數據,城鎮平均每人每年二十斤。”
 

    “各類情況,實際上都有增長,其中新作物帶來的新飼料開始用於餵養牲畜,加上合理的選育後,肉牛數量從永樂五年的全國官府衙門有記載的四百四十餘萬頭,增加到了六百三十萬頭,公牛產肉量從四百八十斤增加到了五百六十斤。”
 

    大明至今已經五十六年,經過朱高煦的一系列改革再分配,隨著大量資源投入,成百上千萬畝的荒地被不斷開墾。
 

    “如果北方的新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那畝產的肉牛和耕牛數量也會增加。”
 

    只是十七年時間,朱高煦就讓大明百姓的口糧、肉蛋奶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隨著鐵路竣工,北方的肉蛋奶可以不斷往南方運輸,南方的糧食可以不斷往北方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