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82章 狼子野心

 第482章 狼子野心

 “老和尚!老和尚!”

 五月酷暑間,在朱棣著急的叫喚聲中,盤坐在蒲團上的黑袍身影輕微搖晃,卻無法起身。

 朱棣找到了這身影,快步到他身前扶著他兩臂:“老和尚,你不能死。”

 “陛下,世人皆有一死,何必執著呢……”

 姚廣孝聲音力氣不足,顯然已經在彌留之際。

 朱棣想要攙扶他回到床上躺下,姚廣孝卻輕輕搖頭,示意不用如此。

 “貧僧能活八十有七,已然是上天賜福,陛下不用如此。”

 姚廣孝說著,臉上掛起一抹笑意:“貧僧早年遊歷時,相士袁珙說貧僧身若病虎,天性必然,註定嗜好殺戮。”

 “現如今看來,他說的倒也不準確,至少貧僧沒造太大殺孽。”

 話音落下,姚廣孝勉強抬頭看向朱棣:“陛下,貧僧先下去為您籌謀,且不用悲傷。”

 畢竟在他們看來,姚廣孝似乎只是燕府的一名和尚罷了,唯有曾經的王義、朱能等與之有過接觸的老臣前往大明宮,幫朱棣一手操辦姚廣孝的身後事。

 有了大明的扶持後,他們不愁鐵質的農具,自然可以開墾耕地。

 整支隊伍由王戎所率,儘管只有三千人,但真的打起來,阿力臺的兩萬多人不一定能討到便宜。

 不過現在的問題在於,大明的鐵路要修抵韃靼部的駐牧地,阿力臺是否會輕鬆讓行。

 在他心底,他能為之謀的只有朱棣,而非自己。

 很快,有牧民上前詢問明軍的動向,也不擔心明軍會對他們動手,畢竟他們之間已經和平相處十餘年了。

 整段路程約一千二百里,其中有三百里位於哈剌溫山脈北部,但好在沿途都有河谷平原,加上海拔和落差不大,故此這條鐵路的修建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雖然軍中大部分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但王戎卻十分清楚他的身份。

 隊伍緩緩前進,很快便進入了韃靼部的牧場。

 在他們忙碌的同時,剛剛在海喇兒適應了漠北氣候的朱瞻壑也接到了他來到軍營一個月來的第一個任務。

 故此,他們這支隊伍這次的任務就是說服阿力臺接受大明的政策,以他常寧王的身份繼續節制他麾下不足三萬兵馬在漠北,但三萬兵馬的親眷卻要歸日後大明派遣的官員管理。

 “這些耕地,起碼有三萬畝。”

 儘管那時朱棣可能已經看不到,但在修抵之前,朱棣肯定能進行第三次北征,而這條貫穿漠北的鐵路也將會用來紀念他北征的戰果。

 對於姚廣孝的離世,朱高煦除了暗歎可惜外,似乎沒有什麼其它感受。

 隊伍裡,朱瞻壑時不時看著那群文官,心裡卻略有駭然。

 兩日的時間一點點過去,第三日他們在牧民的帶領下來到了燕然城。

 不過這些耕地並不屬於普通的蒙古人,而是屬於阿力臺和他的子孫們。

 在得知來人是都督府的都督同知王戎時,牧民們很快為他們帶路,將他們往闊灤海子北部,曾經的齊王城,如今的燕然城帶去。

 如果不能接受,那他們的駐牧地則是必須要西遷前往忽蘭忽失溫一帶,將闊灤海子附近三百里草場交給大明朝。

 “可惜了……”

 他雙手漸漸失去了力氣,最後只能看著姚廣孝盤坐含笑,佝僂著緩緩向前倒來。

 興許是為了讓三年後的北征難度變得輕鬆些,四月中旬朱高煦下旨令工部開始分段式考察從鶴城衛修往闊灤海子(呼倫湖)北部韃靼駐牧地的路況,為修建鐵路做準備。

 儘管姚廣孝說自己若是有吩咐,他便一定會完成,可事實上這也表示了他並不歸心,不會為自己主動的出謀劃策。

 不多時,消息被人傳回了宮裡,正在批閱奏疏的朱高煦也硃筆一頓。

 在隊伍之中,十餘名身穿常服的文官正在馬背上走走停停,時不時取出類似洛陽鏟的玩意在地表打洞。

 可如果他兩條都不能接受,那恐怕北征的目標就會從討伐馬哈木變成討伐阿力臺。

 五月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已經綠意盎然,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支三千人規模的騎兵部隊正在緩緩沿著河道前進。

 屆時如果能徹底覆滅阿力臺,大明朝就能將火車一直修到忽蘭忽失溫。

 左右僧人攙扶住了他的屍身,朱棣則精神恍惚。

 這條件十分苛刻,隊伍之中許多武官都不認為阿力臺能接受。

 而且隨著朱瞻壑在軍中待的時間越久,清楚他身份的人就越多。

 要知道,一旦大明把鐵路修抵闊灤海子,那大明對阿力臺就不是羈縻了,而是實際控制了。

 翌日,姚廣孝病逝的消息便傳開了。

 畢竟相較於渤海的老部下,姚廣孝並未幫助自己,反而在永樂朝建立後不斷地以隱居的方式淡化自己。

 至於陵墓及神道碑的事情,那還是留給老爺子親手辦吧。

 瞧著這三萬畝耕地,馬背上的王戎與身旁的幾名千戶官交流,而身為總旗官的朱瞻壑則是在隊伍的中軍,距離他們上百步。

 “老和尚,俺不准你……”朱棣話音未落,卻見姚廣孝含著笑意漸漸不再動彈。

 不管是在報紙上還是廟堂上,許多人對他的離世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震動。

 從與姚廣孝那為數不多的回憶中走出後,朱高煦便在三言兩語間操辦了他身後的追贈之事。

 燕然城坐落在闊灤海子北部,它在齊王城的基礎上擴建,乃用石塊壘砌而成,四周有不少韃靼部蒙古人開墾的田地。

 “下旨,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少師,追贈少師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授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之職。”

 正因如此,一年的實習期是對他身份的最好保護。

 “駕!”

 遠處,燕然城中奔走出數百騎兵朝著明軍疾馳而來。

 不多時,他們在明軍隊伍陣前勒馬,為首之人是五十多歲的阿力臺。

 他穿著大明賞賜給他的甲冑翻身下馬,同時作揖道:“王同知突然前來,我沒有太多準備,招呼怠慢了些,請見諒。”

 “倒也不能這麼說,這次算我們不請自來,另外這次之所以來,也是奉了陛下的旨意前來的。”王戎沒打什麼感情牌,就事論事。

 果然,得知王戎奉了朝廷的旨意前來,阿力臺就算再愚鈍也知道肯定是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