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63章 風浪不止


 好不容易迎來大一統,卻又因為元代的不重視農業而繼續惡化。

 “按照現在的情況,每年能改良四萬畝耕地,他還不知足嗎?”

 “另外,伱派人前往我家鄉,讓我父母好好在家休息,通知前吏員高觀來衙門報道。”

 張渤海解釋了一番,可江淮卻笑道:“他們不是地頭蛇,我才是。”

 兩方取捨下,亦失哈可不會為了自己去得罪王瑄。

 “屆時,我便可以上疏給布政司,將這隴川的情況公佈天下。”

 儘管當初的“解縉案”牽扯了不少人,但並沒能把隴川的吏治清洗乾淨。

 有能力是一回事,但能力能不能被重用是另一回事。

 “真是難辦……”

 “你派人去軍營詢問一下隴川伯是否在隴川,若是不在,便將我這份手書交給軍營的千戶官。”

 拿著四縣的賬本,自然是查不出他們貪腐證據的。

 曾經那群建文佞臣很是清楚如何賄賂拿捏官員,如今不過是把手段用在吏員身上罷了。

 此刻,便是常年笑臉的亦失哈都不免咋舌起來,朱高煦更是無語:

 相比較河套,山西的煤礦和哈密的農業更為重要。

 如此想著,朱高煦也繼續埋頭處理起了政務,同時時間也一點一點的過去。

 河套三縣人口不過二十七萬六千餘口,雖說朝廷每年調撥給的錢糧不是一個小數目,一旦河套可以自給自足,那無疑能為朝廷減輕許多壓力,但問題在於抽水機更重要。

 推了推眼鏡,一名太學士對身旁看著抽水機工作的林粟交代。

 太學士提出三個問題,林粟卻不假思索:“能!”

 他們帶來了本縣的《黃冊》及《魚鱗圖冊》、《糧冊》,甚至準備了一些土特產來應變。

 “第二,每天白天都得安排百姓來翻土,這樣能加快淋洗土壤鹽分的速度。”

 正因瞭解江家情況,他這才沒有獻上什麼土特產來引人發笑。

 不過憑藉經驗,高觀很清楚文冊之中的小貓膩。

 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裡,林粟在這片土地上開墾了三十餘萬畝土地來種植小麥,而這就是這片土地的極限。

 連續三日,七人一步都沒有離開小院,直到第四天,他們才大概算清楚了隴川的真實情況。

 早在他們抵達前,南甸知縣李驥便得到了消息,那就是隴川、南甸、幹崖、蠻莫四縣以隴川為主,置隴川府。

 這些土地雖然可以種植紅薯等新作物,但產量卻並不如在普通耕田來的高。

 因此面對江淮的召見,三縣知縣僅僅四日便先後抵達南甸縣衙。

 江淮交代完,張府丞也頷首道:“文清放心,我現在便令人操辦。”

 依靠紅薯、玉米、土豆、花生、向日葵等作物的頑強,加上水利改良,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實現灌水和排水的分離,他們漸漸將一些難以馴化的鹽鹼地給先後馴化,但是這一過程無疑是緩慢的。

 “一千臺……這夯貨真敢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