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


 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

 “轟!!!”

 六月中旬,東洲南國山脈(安第斯山脈)爆發了沉悶的爆炸聲。

 不過這次發出這樣聲響的並非是火炮,而是炸藥……

 當煙霧散去,一筐石頭被帶到了鄭和的面前,而這些石頭上隱隱可見的銀光芒代表了它們的身份。

 “這就是殿下標註的南國銀礦?”

 鄭和湊近看了看這些銀礦石,站在一旁的太學礦業太學士點了點頭:

 “應該就是這裡,這些銀礦純度不錯,和日本石見銀礦不相上下。”

 “這礦山面積很大,估計能開闢最少兩千處礦坑,而且有很大概率有其它伴生礦藏。”

 作為地質出身的工作者,朱高煦或許對其它行業不是很瞭解,甚至需要東西都需要明代的一些工匠幫忙才能完善成教材,但是地質類的行業,他不敢說懂多少,但一定比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要懂。

 他的知識通過教材傳播給了這個時代的人,這位礦業太學士便是其中之一。

 這麼一來,王任手中就有八千人,而這八千人將會分成八十個百戶,分別看守各地礦藏。

 有南國作為前車之鑑,東國自然不敢造次,畢竟東國還需要大明幫助他們完善水利和農業。

 “兩千個礦坑,這需要多少工人,能產出多少銀礦?”

 “起碼十萬人,每年能產出的白銀數量不會低於三百萬兩。”

 從北國到東國、南國,被他帶來東洲的上百名礦業太學士都在軍隊保護下,按照朱高煦給出的圖紙尋找礦產。

 洪武年間的大量火門槍、洪武鐵炮被打包出售,數千人組成的數十支淘金隊伍從麻林地出發,沿著河流向上淘金。

 王任聞言連忙躬身作揖:“大概五十四個城邦,人口不會少於三十萬。”

 至於其它的想法,他沒有,也不敢有。

 太學士推了推自己的眼鏡,將自己的推斷告訴了鄭和。

 三年時間,他興許也能斂財許多,讓自己一家徹底擺脫曾經的窮苦日子。

 “既然這裡有銀礦和伴生銅礦,那就在這裡修建一座鑄幣廠,船上的鑄幣模具都搬到這裡來,每個礦工的工價就按照十文發放。”

 除了官方的淘金,民營的淘金更不用多說。

 他敢打敢殺,為的就是富貴,而今有了貴,求的自然就是富了。

 太學士推了推眼鏡,他自然是要留在東洲的,他們這一批太學士的任期是三年,三年後統一從東洲城走大明洋航道返回大明本土。

 開採北洲和東洲的金銀銅礦是日後東洲貿易是否能長久的決定因素,因此自從年初三月鄭和整合了南國內部城邦後,他便開始了礦山的勘察工作。

 鄭和與王任交代著,而眼下的王任已經成為了東洲宣慰使。

 “至於物資不用擔心,下個月我就會率領艦隊返航,屆時這裡會駐紮一個千戶的兵馬,加上東洲宣慰司的兩衛兵馬,足夠你鎮守當地。”

 交代好一切,鄭和起身對身旁的王任繼續道:“我稍許就出發,你好好為朝廷鎮守,三年後有人回來替換你,三年後我也保舉你進都督府。”

 思緒落下,王任也開始佈置起了徵募四周城邦男丁的事情。

 他在東洲打的這些仗確實漂亮,可把他放到大明朝,他是個什麼水平,他自己十分清楚。

 他們接收了南國大部分礦坑,也發現了許多新礦坑,例如當下的這個南國銀礦。

 “末將領命!”王任聞言連忙應下,而鄭和瞥了他一眼,輕應一聲便帶著數十騎兵離開了此處地方。

 “需要多少人、多少物資,你和王任列份清單,我會在返回朝廷的同時派東洋艦隊輸送的。”

 只要按照地圖在當地開設東洲宣慰司,那日後大明從日本陸奧抵達北洲的船隻就有補給點,不用狼狽的一路南下到北國和東國附近了。

 這些補給點的鋪設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所以一時半會,鄭和他們還沒有辦法帶來大量的貨物。

 坐在遮陽傘下,鄭和詢問面前的太學士,四周是護衛他的數百名兵卒。

 “這座礦山四周有多少個城邦?”

 永樂十三年,這一年絕對是值得載入史書的一年,不僅僅是大明在東洲進行淘金,就連朝鮮、占城、蘇祿等國家也在崑崙洲淘金。

 這樣的消息,讓包括鄭和在內的所有人呼吸沉重起來。

 他只想謀富貴,其它的想法他不敢有。

 不過即便如此,他和陳瑄先前帶來的貨物,也足夠當地人消耗大半年了,畢竟定價權在明軍手中。

 “工匠太少,以當下的火藥產量,不足以在東洲開採金銀礦。”

 鄭和解釋著,儘管大明洋航道已經確認了安全,可為了更好的利用這條航道,沿海的海島還需要佈置許許多多的補給點。

 從去年跟隨鄭和抵達崑崙洲到如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隊伍淘到了數量不菲的黃金。


 陳瑄在東洲留下了三千人,鄭和則是準備留下五千人,自己帶著兩千餘人返航。

 在鄭和走後,王任這才將目光放到了那筐銀礦上,眼神流露幾分貪婪。

 他們這些日子找到了不少金銀礦坑,但像南國銀礦這樣一座礦山就能產出三百萬兩白銀的地方還真沒有。

 由於東國容易遭受饑荒,因此鄭和刻意交代的王任北上開闢北洲宣慰司,而那處地方已經有了地點,因為朱高煦已經在地圖上標註出來了。

 “好!”聽到王任的話,鄭和繼續開口道:“從他們的部落徵募礦工,另外將戰敗的戰俘也遷徙過來。”

 鄭和沉著脾氣,抬頭看向了旁邊略微吃驚的王任。

 “必須從這裡修建一條前往西海岸的驛道,另外派遣工匠傳授他們知識與文化,我們不干涉他們的內部鬥爭,但購買糧食他們不能無故拒絕,來這裡幹活的工人,我們也會給予相應的報酬。”

 他們有的乘船將黃金運回大明,在經過滿剌加海峽時,面對海軍的搜查,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躲避,但大部分都被逮了出來。

 為了利益,許多人開始從大古剌走陸路進入雲南,繞道前往交趾,最後乘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