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39章 父慈子孝


 “轟轟轟——”

 四月初,當火炮聲在江東門外響起,代表著聖駕的旌旗插在龍舟之上,成功靠岸。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碼頭上,群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在清掃過後的水泥地上,五拜三叩。

 “起來吧!”

 當朱棣的聲音闊別一年有餘重新響起,許多文臣都感到鼻頭一酸,心想這位總算回來了。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們不能說過得很差,但絕對也算不上好。

 在他身後,亦失哈、胡綸、張玉、丘福、孟善等人不自覺張大了嘴巴,目瞪口呆。

 這輛機車被髮明後,時隔十一年後,由喬治·斯蒂芬森改進的旅行者號機車拖著三十多節小車廂正式試車,車廂載有四百多名乘客和九十噸貨物,以時速二十四公里的速度跑完了四十公里的路程。

 十二歲的朱瞻壑畢恭畢敬作揖,看上去十分乖巧,朱棣也高興點頭:“你父親為何不來?”

 “兒臣暫時還不想即位,況且父親您還年輕再幹幾年。”

 話音落下,他便帶著朱高煦走到一旁,父子邊走邊道:“老二,這次我也回來了,你看看什麼時候即位比較好?”

 在朱棣南下前,解縉幾乎沒有見到太陽,如果不是擔心解縉會發瘋,紀綱甚至不想讓人去陪解縉聊天說話。

 要知道按照太學的鐵軌重量來看,一根鐵軌起碼重一百斤,一百斤鐵軌就是上千文。

 朱高煦聽完了王甫彙報給自己的數據後,果斷說出了自己的猜測。

 儘管囚服嶄新,頭髮也得到梳理,可解縉的體型卻無法恢復當初。

 只是他這麼一弄,自己反倒不知道怎麼收場了。

 在朱高煦的統治下,群臣只覺得自己生活在監獄,這不能做,那不能做,雖然俸祿算得上豐厚,可和武官打仗所獲賞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朱棣還以為朱高煦是擔心自己在試探,因此特意換了自稱,卻不想朱高煦當即停下腳步作揖道:

 “兒臣尚年幼,朝廷不能沒有父親。”

 想到自己從北邊南下一路的所見所聞,朱棣自然能體諒朱高煦。

 等三年過去,大明全面推行新政,自己就可以開始休養生息,然後等待機車成型,開疆拓土了。

 捋了捋大鬍子,朱棣走到朱高煦身旁,手拍在他背上,示意他跟著自己走。

 “陛下,是他自己不吃東西,每日還在獄中非議陛下與殿下關係。”

 “這群人看我眼神不對勁。”

 當然,這樣的念頭王彥也最多想想,說是不可能說出來的。

 “這這這……”

 最大就是流放和發配,最小就是罷黜為民,具體怎麼判,看朱棣想怎麼判。

 朱高煦對朱棣別的沒信心,但對朱棣打仗和壽命卻有絕對信心,尤其是他這些年除了打仗比較累,其它時候都比較清閒的生活狀態來說,朱棣日後就算活到七十五,朱高煦都不覺得奇怪。

 朱棣略皺眉頭,雖然之前十分憤怒,可他還是不想讓解縉死,畢竟解縉是一塊招牌。

 對於三十二歲的朱高煦來說,他很篤定自己還有十二年的時間,畢竟歷史上他活到了四十六,而且是非正常死亡。

 “十年後,我要看到它的數據倍數增長,並且能在大明的官道上疾馳。”

 “改日你和黃福說說,在京城周圍修建一處行宮,我平日就住在行宮裡,時不時召見你就行。”

 群臣沒有跟上,而是遙望那囚車,心情忐忑。

 站在朱高煦身旁,博士王甫戴上了厚厚的眼鏡,手裡拿著一本文冊,以及便攜式的毛筆。

 他們的吃驚來源於對未知事物的不瞭解,而這個未知的事物叫做火車……

 忽的,重物下船的聲音響起,群臣下意識看去,卻瞧見了一個身穿素白囚服,骨瘦如柴的傢伙。

 “別說七八百里,就是日行三百里,我都得要封你王甫為伯!”

 王甫作為研究這方面的博士,自然看過朱高煦給出的課題,以及課題中預期的數據。

 您最多打仗,可東宮那位可是要他們動則三族流放,看您能對勁嗎……

 “噔!”

 “父親放心,兒臣可不會殺他。”朱高煦臉上露出笑容,但他這笑容卻讓朱棣瘮得慌。

 “嗯……”朱棣回應一聲,隨後才開口道:“那個解縉,你自己看著處置吧。”

 在這樣的精神摧殘下,解縉的體重驟減,兩肋甚至消瘦的可以看到肋骨之間凹陷進去。

 此刻,他們三人正驚訝於軌道上火車的速度,但朱棣最先恢復平常,有些挑剔道:“這速度太慢了些……”

 王甫說著一些專業術語,朱高煦沒有在意這些,只是指著那緩慢行動的蒸汽機車詢問道:“機車多重,時速多少,能牽引多少重物,造價幾何?”

 只要能達到這個標準,那大明許多疆域都能得到鞏固。

 朱高煦

聞言連忙拒絕,他可是還等著朱棣幫自己背完江西和浙江的黑鍋,然後再以“三年不改父志”的藉口將湖廣這些省份新政一併推行。

 五年後,人類開始進入火車時代,各國也因為火車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手中實控疆域不斷擴大。

 爺孫一問一答,商量著坐上了大輅,隨後向太學駛去。

 出乎預料,今日來接駕的並不是朱棣每次返回南京都能看到的朱高煦,而是他的孫子朱瞻壑。

 這樣的情況下,江南日後即便有了官商資本勾結,只要軍隊沒出現問題,皇帝都能輕鬆收拾他們。

 算上休息,頂多七天,南京就可以將江南的兵力投送到哈密,十天就能投送到伊犁河谷。

 “北京我看了,你要是當了皇帝,我肯定也不太好待在宮裡。”

 朱高煦果斷應下,一處行宮換老頭背鍋,這很划算。

 例如讓他冊立妃嬪,再選皇后之類的話,每每想起,朱棣都氣血上頭。

 “這樣吧,反正日後要遷都,我和你都不喜歡在南京待著,到時候我們都要去北京。”

 當然,如果個人力量超出了時代,那他就能做出超出時代的事情,正如當下的朱高煦。

 果然,朱棣聽到紀綱如此說,雖然不相信紀綱的話,但他還是露出不喜,估計是想起了以前解縉那些觸怒他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