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28章 逐胡三千里


 “唳……”

 戈壁草原上,千里之外,荒無人煙,風沙若隱若現。

 整片戈壁被一條河流隔斷,河流兩側長滿青草,遠離河流的地方則是荒蕪戈壁。

 在空中蒼鷹的注視下,駿馬快步馳騁,掀起一片黃色的塵土。

 數十位身披甲冑的騎兵,揹負火槍,向荒原深處疾馳而去。

 在他們離去不久後,號炮聲在空中作響,從他們來時方向,一支龐大的隊伍緩緩移動而來。

 他們沿著河流向西進發,規模之大,綿長十數里。

 整支隊伍兩翼有整齊有序的騎兵護衛,隊伍之中則是身穿鴛鴦戰襖的明軍士卒,以及輔兵、民夫。

 他們十人為一隊,每隊有馬車一輛。

 馬車由雙馬拉拽,馬車放置著馬鞍、糧食、甲冑、淡水、煤炭等物資。

 除了馬車,明軍身邊還有卸了馬鞍的軍馬、乘馬。

 他們牽著馬向西行軍,除了軍令,其它時候只能步行。

 從正午到黃昏,隨著太陽漸漸落下,大軍在距河數百步外,利用馬車開始搭建簡易營盤。

 軍中大帳內,朱棣站在長寬六尺的沙盤前觀察,同時對帳內的朱能、孟章、王義、徐增壽四人開口道:

 “我們已經到忽蘭忽失溫,算算日子,今天應該是五月十六,看樣子馬哈木這條老狗是真的不敢和我們硬碰硬了。”

 朱棣捋著大鬍子,語氣雖然沉穩,但誰都能感受到他的焦急。

 這次的北征耗費巨大,完全可以比得上當年藍玉北征捕魚兒海,因此這一戰如果沒些成績,那是很容易讓人詬病的。

 “前番攻打韃靼,許多韃靼小部落都西遷投靠了瓦剌,馬哈木他們也應該知道了朝廷火器的厲害,所以才避而不戰。”

 “算算距離,我們現在距離以前的哈拉和林一帶差不多還有七八百里路,民夫將糧食運抵哈拉和林後,就能在輔兵和馬步兵的護送下撤退了。”

 “屆時我們手上算上阿力臺的兩萬騎兵,合計有六萬騎兵,想要收拾瓦剌諸部輕而易舉。”

 孟章闡述著自己的看法,而此前便受朱高煦遣派出巡忽蘭忽失溫的王義也開口道:

 “以我軍的戰力,完全可以輕而易舉的擊破瓦剌,不過期間還是得防備著阿力臺,避免他臨陣反戈。”

 “沒錯!”朱能也附和道:“兩軍對壘,或者他們勾結夾擊我們都不畏懼,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糧草。”

 三人都抓住了重點,而這樣的重點若是被歷史上北征的朱棣看到,估計會羨慕的發瘋。

 不過這一世嘛,朱棣並不覺得這有什麼,而是大手一揮:“讓肇州左右二衛看守糧草,沒有我的敕令,誰都不能輕易靠近。”

 “另外大軍明日卯時繼續出發,抵達哈拉和林後向杭愛山南北搜尋瓦剌蹤跡。”

 “是!”三人作揖應下,很快明軍便開始按照朱棣的指揮行動了起來。

 行軍至忽蘭忽失溫,此時距離海喇兒城已經有一千三百餘里,二十三萬的輔兵、民夫隊伍也只剩下了十二萬。

 算上八萬明軍和兩萬蒙古騎兵,整支隊伍依舊有二十二萬之多。

 這樣的蹤跡自然是難以掩蓋的,故此當朱棣開始向忽蘭忽失溫以西運動時,瓦剌的哨騎也開始運動了起來。

 五月二十二日,盤踞在哈拉和林北部地區的瓦剌得知了忽蘭忽失溫的消息。

 這則消息的出現,無疑讓馬哈木他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面積百餘平的蒙古包內,馬哈木坐在上首位,左右是本雅失裡和脫歡。

 在下方左右首位則是太平和把禿孛羅,以及他們身後的數十名萬戶。

 “朱棣往這邊殺來了,我們的哨騎沒辦法接近他們的隊伍中心,但按照他們走過地方的蹤跡來看,他們的數量應該不低於十五萬。”

 “十五萬?”

 當馬哈木將事情交代,所有人內心紛紛一沉。

 對此,馬哈木也抬手按下了騷動:“雖然有十五萬人馬,但其中絕大多數應該是民夫和輔兵,我估計他們的主力應該不會超過五萬。”

 “別忘記還有阿力臺那個狗崽子。”太平提起了阿力臺,這讓馬哈木面部抽搐。

 “算上阿力臺,朱棣最少有七萬軍隊,而且按照他上次打阿魯臺基本出動的都是騎兵來看,這次恐怕是五萬騎兵,算上阿力臺就是七萬騎兵。”

 “我看,我們要不還是南下避一避吧。”

 把禿孛羅也有些心虛,畢竟蒙古人從幾十年前開始,就沒有在兵力同等的情況下擊敗過明軍,更別提現在瓦剌只能拉出六萬軍隊,怎麼可能是朱棣七萬大軍的對手。

 “晚了!”聽到這話,馬哈木有些頭疼,而他的話卻讓眾人疑惑:“什麼晚了?”

 “我剛剛收到消息,鬼力赤死後不久,明軍就出瓜州出兵哈密,估計現在已經快拿下哈密了……”

 “轟轟轟!!!”

 事實證明馬哈木

所言非虛,因為在他們還在想著是戰是和的時候,哈密城已經遭受到了明軍的炮擊。

 “給老子繼續轟!”

 哈密城外,馬背上的郭鏞一手執鞭,一手握韁,臉色激動的指揮手下騎炮兵。

 在他的身側,二十門野戰炮排成一排,陣地上滿是硝煙。

 在他的面前,則是一座橫亙在天山腳下的砂石城。

 哈密,作為西域的大門戶,其地勢可以用四山夾三盆形容,整個城池中間高南北低,地勢差異大,主要水源基本來自天山的雪水。

 不過由於南邊的大沙漠,這裡的雪水一旦暴露,那蒸發量便十分恐怖,所以坎兒井才會被大量運用。

 由於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即便是全球溼潤期,這裡的人口也不過才兩三萬,而到了整體偏低溫的元明時期,這裡的人口更是少的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