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06章 永樂十年


 “是歲天下口八千一百六十二萬五千餘三十二人,田畝六百二十二萬餘三十二頃餘七十二畝六分,稅糧四千萬石。”

 “金三萬四千九百四十二兩三錢五分,銀一百九十五萬二千餘兩,銅二百六十四萬三千餘貫。”

 “雜項、商稅、礦課、鹽引、茶引折色二百七十萬三千餘貫,還有鐵、鉛、絲、絹、綢、緞、布、棉等各項折色一百餘三萬五千餘貫。”

 “是歲入糧四千萬石,其它各類折色歲入八百六十八萬二千餘貫。”

 爆竹聲中一歲除,伴隨著奉天殿內,身穿朝服的戶部尚書郭資彙報完結果,整個廟堂上身穿朝服的群臣們紛紛為大明這些年的變化在心底唏噓一聲。

 從洪武十四年的六千萬人、四百五十二萬頃,到如今永樂十年的八千餘萬人,六百二十餘萬頃。

 這些人口和耕地大多都是在洪武中後期隱匿起來的,而今卻被朱高煦以學籍的手段丈量清查了出來。

 不過大明兩京十四布政司,當下推行新政的布政司只有六個,加上一個北直隸,不過七個,連天下半數都沒有。

 如果朱高煦繼續要求在接下來的各個布政司推行新政,那才是令人感到後怕的結果。

 好在就他們所得的消息來看,新政的推行似乎已經到了極限。

 不過想想也正常,儘管朱高煦說著新政推行過後如何如何,但現實就是地方所需財政開支越來越大,當下已經大到了佔據財政三分之一的程度。

 “六軍都督府去歲有屯田子粒一千七百六十萬石。軍馬十五萬八千餘匹,乘馬三十六萬五千匹整。”

 “歲支軍糧一千八百萬石,軍餉三百四十餘貫。”

 “今歲需朝廷調撥軍糧四十萬石,軍餉三百四十萬貫,另需朝廷撥豆料二百萬石。”

 正當群臣想著財政開支越來越大的時候,卻不想六軍都督府的英國公張玉站出來作揖開口。

 他的話,讓群臣們愕然,畢竟永樂二年時,都督府還歲支軍糧二千七百餘萬石,軍餉二百餘萬。

 卻不想如今軍糧只需要一千八百餘萬,而軍餉卻只增加了一百四十餘萬。

 “准奏!”對於張玉的開口,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選擇了同意。

 同時,他的目光也掃視了群臣,似乎帶著幾分挑釁。

 站在他金臺之下,朱高煦也輕笑著掃視群臣,父子二人帶來的壓力讓群臣紛紛低頭。

 朱高煦的新政政策,其中有一條就是為了廢除內地許多衛所,轉衛所為民戶。

 這些年除了新政推行的七個地方,還有沿海的許多備倭衛所,以及陝西的衛所紛紛被轉為民戶,其數量多達七十餘萬。

 這七十多萬軍戶,每年支出的糧食僅九百萬石。

 裁汰他們之後,各地只保留了原本的戰兵,數量近二十四萬,算上海軍的七萬,合計六十個衛,兵力三十三萬六千人。

 大明國內除去這六十個職業衛所兵,便只剩下二百一十六個戰屯衛所,數量接近一百二十一萬,但其中有近七成半是屯兵。

 如果這些屯兵改民戶,那剩下的戰兵數量大約也只有三十萬,軍糧支出則是從一千四百餘萬,下降到六百萬。

 不過相同的,當下軍屯籽糧的數量也會驟降到僅有海外四十屯衛,三百萬石左右的程度。

 屆時,大明的軍糧支出會被控制在一千萬石左右,軍餉則是七百萬貫的程度。

 儘管支出增加了,但軍隊的素質卻得到了提高。

 不僅如此,海外如交趾、舊港、呂宋,關外如大寧的這些地方還會陸陸續續的增加屯田衛。

 朱元璋的衛所制還能繼續下去,不過屆時是以戰兵征戰,屯衛開墾,一旦當地漢人比例保持在五成以上,屯衛或是裁撤為民,或是編練為軍,一步步的向外推進。

 三宣六慰、南洋地區、還有南邊的南州,外東北各地、西域……

 這些才是衛所制大放異彩的地方,內地已經不需要了,各地只需要保留兩到四萬的常駐戰兵就足夠。

 此外,戰兵也會按照朱高煦的制度,每隔三年與邊疆進行輪換,以此保障內地戰兵戰力。

 “陛下,臣戶科給事中王回,有事起奏……”

 突然,一道突兀的聲音在奉天殿上響起,眾人紛紛看去,卻見到一個二十三四的年輕官員正在作揖。

 “准奏!”朱棣想看看這官員要賣什麼關子,而這王回則是繼續道;

 “新政推行,本該就是按照十稅一的方式,對各行省進行稅收。”

 “如今執行多年,各省卻依舊按照定額來收稅,這是否有些不妥……”

 王回的話說完,整個廟堂都站不住了。

 確實,如果按照當初朱高煦宣佈的辦法,那大明朝收稅就應該取消田賦的定額,而是按照各地田畝產出來進行收稅。

 然而新政推行這麼多年,各地依舊按照定額來收稅,這有些與理不通。

 這樣的問題,廟堂上的這些人精哪能不

瞭解?

 可問題在於,誰都不願意戳破這一層,哪怕是金臺之上的朱高煦與朱棣。

 百官不願意戳破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真的按照十賦一進行收稅,那就等同是主動要求新政推行到江南。

 畢竟以當下江南的官吏數量,根本就不足以執行十稅一的收稅方式。

 儘管他們可以接受朝廷在江南推行新政,但他們卻不會主動要求。

 至於朱高煦的想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如今的大明朝財政不足,不足以對人口最為稠密的江南地區推行新政。

 以當下江南三千多萬人口的數量來說,推行新政所需的教習、吏員加起來起碼五十萬才能把這稅收上來,把官學推廣開來。

 維持如此龐大的吏員、教習數量,所需的錢糧是如今大明拿不出來的。

 只有等到鄭和帶回這次下西洋所獲的金銀,朱高煦才能一鼓作氣的將新政在江南全面推廣。

 只要解決了江南,那陝西、兩廣、雲南和湖廣、福建就容易推行多了。

 不得不說現在的鄭和肩頭壓力還真是挺大的,不僅要承擔軍隊北征所需的燧石壓力,還需要承擔江南新政推行的財政壓力。

 如果鄭和知道這一切,估計會加快速度趕回大明,畢竟此刻的他已經進入滿剌加海峽了。

 不提他那邊,當下急需解決的,主要還是王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