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393章 藥石難醫


 “淅淅瀝瀝……”

 清晨,隨著太陽昇起,一桶又一桶的水聲在冒出綠草的平原上響起。

 在這一片綠意中,一個圍繞著石堡正在興建的村子無疑顯得十分突兀。

 當下已經是二月中旬,伴隨著一個月的勞作,曾經的一片白地上已經出現了一道道由河沙河石壘砌而成的水泥院牆。

 八十八個院子矗立在石堡外,石堡上獵獵作響的“朙”字旌旗迎風招展,向四方土人宣示著這塊土地的主權。

 石堡外,各家各戶都開始起床幹活。

 女人們前往村外挖掘土壑,男人們則是在家用村子幹道上各家各戶門口堆積的河沙與河石準備混入水泥來修建屋舍。

 有的人家人多,主屋已經修建好了,就差上樑封頂。

 有的人家少,先把耳屋給蓋起休息,然後才慢慢蓋主屋與後院的牛馬豬圈。

 陸愈家毫無疑問不屬於兩者,因為他們雖然人多,但都是小孩,力氣不算大,因為他們到現在還住在帳篷裡。

 瞧他們可憐,劉全便鮮少叫他們家中人跟隨集體去挖掘排水渠與土壑。

 畢竟都是孤兒,倒也沒誰嚼他們舌根。

 “大哥,給!”

 地上,兩個十二三歲的少年郎將混合好的混凝土裝在木桶裡遞給了陸愈,陸愈一手拿著鏟子,一手接過木桶,熟練的將混凝土倒進插在地基裡的木板內。

 木板嚴絲合縫,有兩尺插在土裡,一丈冒出外頭。

 由於水泥不足,因此這些混凝土以河沙、碎石居多,強度不算太高,因此需要在關鍵的地方依託木頭框架建造。

 “如果有磚就好了……”

 其中一個少年郎感嘆,陸愈聞言點了點頭,卻又搖頭道:“那東西很貴,我問過劉里長了,每塊磚三文,我們可用不起。”

 說著,陸愈繼續修建自己的房屋,雖說這種強度的混凝土不行,但也總比夯土坯實的夯土牆牢靠多了。

 如今他們已經澆灌出了主屋的牆壁,只等明日架好屋頂的木板就能封頂了。

 想到這裡,陸愈幹勁十足,而這時屋外也傳來了嘈雜聲。

 陸家的院門被推開,拿著文冊的劉全帶著幾名男人站在門口,對正在幹活的陸愈道:

 “呂宋城發來了瓦片,每戶一千,帶你兄弟來搬。”

 “是!”聽到居然還有免費的瓦片領,陸愈立馬從梯子上跳了下來,帶著能幹體力活的幾個小兄弟將瓦片給一摞摞的搬入了院中。

 瞧著他們院子內的情況,劉全點了點頭道:“不要擅自改動院內的排水口等東西,以免麻煩了眾人。”

 “是,多謝里長大人!”陸愈感激的作揖,劉全倒是沒說什麼,點過頭後便轉身離去了。

 對於他來說,只要東河屯能以最快的速度建設起來,那他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申請呂宋城考核,檢查無誤後便可以將東河屯交給下一任里長,帶著甲等的考核成績返回呂宋,繼續等待屬於他的下一個移民隊伍了。

 在海外,吏員們除了基本的俸祿外,還有考核功績的補貼。

 甲等補貼十貫,乙等五貫,丙等合格不補貼,丁等記過,凡記過三次,剝奪吏員身份。

 正常來說,帶出一個移民隊伍需要一年時間,這一年時間基本上就能讓整個隊伍擁有房屋,修建起最基本的水利水渠,並達到人均兩畝的開荒情況。

 只要能達到這些要求,便可以獲得甲等考核,拿到數量不菲的十貫補貼。

 十貫錢,足夠劉全在老家購置兩畝耕地了,如此幹上十年時間,算上基本的俸祿,他哪怕沒有了吏員身份,也能回家過上一個小地主的生活。

 今年他已經二十有五,並且連續在呂宋拿了三年甲等成績了。

 能拿到這樣的成績,也和他用心出力的關係分不開。

 吩咐完了一切,他便帶人走出東河屯,繼續對村外的水利土壑進行建設了。

 只要水渠弄好,那後續開荒耕地就更容易了,產量也會很高,足夠讓考核官員記住他。

 “好多瓦片啊!”

 “真沒想到來呂宋我們也能住上瓦屋!”

 院內,陸愈的弟弟妹妹們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十分激動。

 見狀,陸愈也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看著那沒有封頂的主屋,眼神中透露著希望,似乎已經看到了它建成後的模樣。

 如他們這樣的人,在呂宋不算少數,而他們過得越好,便會喚來更多的親友,人越多,作為呂宋宣慰使的許柴佬功績也就越大。

 “三百五十六兩,今年的開採情況不錯……”

 呂宋城宣慰司衙門內,許柴佬稱了稱桌上裝在袋子裡的黃金,滿意的點頭,隨後看向了坐在自己左首位的一名武官。

 “礦區的土人現在有多少,還能不能加快速度?”

 許柴佬詢問武官,而這名武官便是南海衛指揮使蔣貴。

 蔣貴不僅要負責管理海上事務,呂宋島北部礦區的事宜他

也得插手,畢竟呂宋的金礦是廟堂至今沒有一個文官彈劾呂宋耗費錢糧的原因。

 “兩個月三百五十六兩已經不錯了,是去年這個時候產量的兩倍了。”

 蔣貴緊皺眉頭,畢竟黃金並不好開採,尤其是剛剛開採的前期。

 “呵呵,我知道,我這不是為了堵住廟堂官員的嘴嘛,以免他們彈劾我們。”

 許柴佬畢竟是海商,他很清楚必須拿出足夠的利益來讓廟堂群臣注意到呂宋的發展,因此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他與蔣貴聯手擊敗了許多小部落,並將他們抓捕為戰俘,在北邊的礦區工作。

 去年半年時間,呂宋產出六百兩黃金,而今年礦工增加後,產量隱隱可見的能達到年產兩千多兩。

 兩千多兩黃金已經不算少了,折色為銅錢也有兩萬餘貫。

 如果算上呂宋的商稅,以及今年開始收取的田賦,那大概能達到五萬貫左右的稅收,放在內地一千四百多個縣裡,也是能擠進前三百的存在。

 不過僅是如此,還不足以達到許柴佬拔擢的要求。

 “我算了算文冊,今年有近二十萬畝耕地會開始交稅,按照稅糧政策,頂多能收取六萬石,折色為兩萬貫。”

 “算上商稅和金礦開採,也不過只有五萬貫。”

 “這份功績,別說讓你拔擢,就連讓我拔擢都不足夠。”

 “蔣指揮使,你看看礦區那邊還能不能多開幾個礦坑?”

 許柴佬並不想要多大權力,只是單純想要衣錦還鄉,畢竟他作為南洋鉅商,錢什麼的早就賺夠了,現在他要的是能保住自己這些錢的身份,例如一個可以世襲的散階和武勳。

 “真的要開也可以開,但土人大多都遁入山中,想要抓捕他們十分困難。”

 蔣貴皺眉回答,許柴佬聞言也道:“北邊困難,那我們可以向南邊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