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372章 廟堂局勢


 “罪臣楊昇,誤聽他人讒言,竟冒犯天威,今自縛請降,望天軍勿要為難我播州諸多官員及百姓!”

 永樂七年冬月中旬,經過半個多月的奔波,當奏疏經過南京硃批發還,沐春當即便讓人去聯繫了楊昇,並將硃批和朝廷的意思告訴了楊昇。

 誠然,楊昇一開始確實十分憤怒,但在這半個月時間裡,沐春已經從綦江調來了更多的火炮。

 眼下,他麾下三萬大軍中有火炮三百門,而這三百門火炮早早便在兩軍營盤前矗立,時不時以山體作為目標訓練,每日炮擊來威懾播州那不斷集結的土司兵馬。

 面對明軍的炮擊訓練,播州土司們也沒了一開始叫囂的勇氣,漸漸地都傾向於投降。

 不過他們也都知道,投降之後就得接受改土歸流,因此紛紛擔心自己改土歸流後的待遇。

 楊昇為了安撫土司,特意在陣前表演了赤膊上身,自縛荊條的戲碼。

 如他預料般,沐春派出了沐晟將他攙扶鬆綁,並帶到了沐春面前。

 “楊昇,之前的錯事我便不提了,交出官印和播州的《黃冊》、《魚鱗圖冊》,我准許你保留播州楊氏府邸,同時也許諾你麾下土官都會得到對應官職品級的散階。”

 “楊氏和田氏比不了,田氏傳自隋朝,又是當時黔地刺史,位高權重。”

 “東宮的意思是,準備被從山東、**、遼東這些執行新政有效果的官員中選拔一批官員,拔擢到北直隸三地,以此方便執行新政。”

 “**的新政已經穩定,前些日子東宮來了消息,準備在河南、山西與北直隸一口氣推行新政。”

 蹇義搖搖頭,否決了徐碩猜想的同時也解釋道:

 在他看來,田氏最多能撐一年就要落敗,而朝廷也將獲得田氏治下土地和人口,極大提升國力。

 “下官覺得,留在巴縣,等待被調往貴州才是下官當下最應該走的路數。”

 “你想說什麼?”蹇義眯了眯眼睛,雖然知道徐碩聰明,但沒想到徐碩居然能猜到官位西南的好處。

 “先生,看來貴州的叛亂很快就會被鎮壓下去了。”

 “相較於北方三地,在貴州推行新政的政績和履歷無疑會更好。”

 “不會……”

 楊昇見狀先掃視了一眼明軍,看著列陣整齊,甲冑鮮明的明軍,又看了一眼不遠處的火炮,最後才嘆氣一聲,躬身作揖:

 “一旦土司叛亂被平,那接下來就是全面的推行新政並改土歸流。”

 徐碩畢恭畢敬的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蹇義,蹇義聽後頷首:“你倒是目光長遠,不像伱那同窗。”

 就連蹇義也認為,徐碩會點頭選擇回到北方,但徐碩卻搖搖頭道:

 “北方固然好,但即便做出成績,也只是文治,反倒是留在南邊,下官覺得機會會更多。”

 “**這邊,我選出了三十二個官員,其中有一個就是你。”

 “只要你點頭,你明日就可以啟程去南京述職,等待拔擢。”

 蹇義沒繼續往下說,只是搖了搖頭,感嘆田氏的底蘊深厚。

 蹇義沒有繼續貴州土司叛亂的話題,而是將話題引向了北方。

 面對他的詢問,徐碩也不假思索道:“貴州之事,短則半年,長則一年。”

 說罷,楊昇便被沐晟帶領明軍護衛返回播州城下,並當著沐晟的面,將沐春給出的條件與諸多土司解釋了一遍。

 他在衙門內部渡步,緩解腰部和肩部的痠痛,同時知縣徐碩也一直跟在他身後。

 沐春坐在馬背上,居高臨下的看著楊昇。

 直到知縣徐碩詳細解釋過後,他才瞭然的點了點頭,隨後起身走出書房。

 “播州之地,我看最多分置兩府,而田氏治下的思州和思南……”

 “下官,謝國公恩典……”

 “他們所交出的田地,朝廷也會以錢糧、莊田來彌補。”

 不過在他們撤離的同時,明軍也分成大小六十支兵馬跟隨他們返回駐地。

 “以你在巴縣推行新政的政績,這次應該可以拔擢二級,前往府衙擔任通判。”

 至此,播州宣慰司接受改土歸流,播州宣慰使楊昇被奪職,與其子楊綱、其孫楊炯平授從三品散階懷遠將軍,從三品武勳輕車都尉,另賜成都府新都莊田五千畝,府邸一座。

 並且由於吉林漢人的身份,為官之後也多有人照顧,不管是和都司的武官商量事情,還是和佈政、按察司的官員商量事情,很少會有人對他們甩臉色。

 聞言的播州中小六十餘家土司這才鬆了口氣,乖乖帶領兵馬撤離播州。

 雖說顛沛流離一年有餘,但他們也因禍得福,提前山東學子近四年上了官學。

 “惟中也中選了嗎?”徐碩詫異,他口中惟中是他兒時玩伴王回,表字惟中。

 此刻的他正在重慶府巴縣縣衙之中,得到消息時他還在統籌兵馬錢糧問題,故此當聽說播州宣慰司接受改土歸流的時候

,他還有些不相信。

 通判主管糧運及農田水利等事務,這倒是徐碩所精通的,何況他本來就是山東遷徙吉林的北方人,即便不能回家鄉,但能調到河南、北平也不錯。

 徐碩雖然不知道田氏的底蘊有多深厚,但他知道田氏再厲害也強不過朝廷,更別說田氏內部還有矛盾。

 徐碩作為吉林參與科舉並獲得進士出身的學子,他的關外漢人身份無疑讓他在政治道路上十分平坦,故此沒有細想下去,只覺得播州楊氏都已經臣服,那思州田氏恐怕也鬧不大。

 當初渤海軍靖難南下,他們小鎮被遷往遼東,而後又被遷徙至吉林城。

 “田氏底蘊確實深厚,不過面對黔國公、鎮遠侯和曹國公的圍剿,恐怕也很難存續下去。”

 “相比較下,楊氏不過是個晚唐被派遣抵禦邊患的小刺史,所獲的資源還是人脈都與田氏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