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362章 誘敵深入


 “嗡隆隆……”

 六月十五,隨著馬蹄聲從遼闊的草原上傳來,數萬騎兵彷彿一道巨浪,從遠方湧向了漸漸起伏的丘陵之地。

 明軍的旌旗迎風招展,馬背上的明軍盔甲閃著寒光,馬蹄聲隆隆,給人地動山搖的感覺。

 他們沿著一條河流向北進軍,漸漸地前方不見了遼闊草原,取而代之是起伏的丘陵。

 如此行軍一日,前方的道路越來越崎嶇,拐彎抹角,看不到盡頭。

 騎兵們不斷調整隊列趕路,跟著那一路向北的糞便蹤跡,皺眉行軍。

 不知道走過了多長一段路程,他們的左側丘陵開始漸漸拔高,形成了一道道山嶺。

 這些山嶺高聳入雲,峰巒疊嶂,前方的道路被它們與蜿蜒的斡難河遮蔽,更加難以行走。

 然而面對這樣的情況,明軍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他們埋著頭繼續向北時不時能遇到足夠容納數萬人的大河谷,但偶爾又遇到不足百步寬的曲折穀道。

 這是明軍從闊灤海子向東北追擊阿魯臺本部的二天,此刻的他們軍糧已經吃了三成,如果剩下五天還不能搜尋到阿魯臺蹤跡,他們只能等到孟章送來糧草,亦或者全軍撤退,補給軍糧之後再行追擊。

 “前方是哪?”

 在河谷之間,朱棣勒馬看了看出徵前朱高煦為他描繪的地圖,身旁的王義見狀根據這些日子他們的行軍距離分析並指向地圖上的一個地方。

 “再往前四十餘里,就是地圖上的北山壑了。”

 “北山壑……”朱棣呢喃著這個地名,單從地名來說,壑一般都是指谷、深溝等地形。

 如此說來,這北山壑就是山丘附近的深溝。

 想到這裡,朱棣沒有下令繼續進軍,而是看了看眼下明軍所處的這處寬闊河谷,確定不存在埋伏的可能後才開口道:

 “就地紮營,明日再進軍北山壑!”

 “是!”王義等人領命,全軍近三萬騎兵就地紮營,對河谷南北兩個谷口都佈置了簡單的防禦工事。

 西邊是沒有樹木的山嶺,光禿禿一片,但坡度很大,根本無法衝鋒,因此如此佈置便足夠安全。

 正在他們佈置的同時,距離他們四十餘里外的一處寬闊河谷熱鬧非凡。

 如今已經是六月中旬,十四世紀的斡難河汛期不同於後世農曆五月持續到八月的漫長,而是隻有五月這一個月不到的時間。

 汛期時斡難河河水會從河道蔓延到河谷之中,因此在汛期過後,伴隨著太陽昇起,河谷之中也會呈現青草一片的綠蔭景象。

 北山壑位於北山西南部,在汛期過後整個河谷是茫茫一片的草原,南北長三十餘里,東西寬十餘里,足夠容納百萬頭牛羊在這河谷草原上悠閒地吃草。

 百萬牛羊和近二十萬部眾一路向北,邊放牧邊北上。

 在他們南邊,距離明軍最近的地方則是由數萬騎兵緩慢北上。

 他們之中大部分身穿粗糙的扎甲,手持弓箭,腳踏堅實的馬蹄鐵,目光堅定,緩慢行進在河谷之間。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北方趕路的牧民開始紮營,騎兵們則是保護他們,避免他們遭受野獸襲擊。

 阿魯臺的帳篷被搭建好後,他帶著永謝布十營的頭人們走進了大帳內入座。

 羊奶酒和羊肉才送上來不久,帳外便傳來了腳步聲。

 一名千戶走進其中作揖:“太師,哨騎在南邊十八里外和明軍哨騎碰上了。”

 他一開口,眾人紛紛停下了割肉吃肉的舉動,目光看向了阿魯臺。

 “這個朱棣,追的還真是緊!”

 阿魯臺緊皺眉頭,同時開門見山道:“我原本以為領兵而來的是丘福和王義,還想引誘他們去飛雲山、飛雲壑一帶設伏。”

 “不過沒想到這次領兵的還是朱棣,所以這才往北山壑撤退。”

 “我軍走了三天,他不過兩天就追上了,看來明天就應該要和他們交上手了。”

 早在韃靼千戶引誘丘福的時候,阿魯臺就從明軍旌旗中得知來將是丘福,但由於丘福只有不到千餘騎兵,因此他沒有貿然突襲。

 好不容易等到王義抵達,卻看到王義的前軍居然有天子前軍的旌旗,這讓阿魯臺急忙帶著兵馬撤退。

 他並不想在平原和朱棣交手,雖說平原是蒙古人的主場,但那樣打起來死傷太大,即便戰勝了朱棣,韃靼本部也會死傷慘重,無力應對西邊瓦剌的來犯。

 因此他想了想,決定把戰場擺到北山壑,把朱棣引誘進入北山壑後,依託蒙古騎兵的速度來實現迂迴包抄,將明軍南北後路都給斷絕。

 “朱棣他們駐紮的地方應該是飛鳥壑,那裡山坡陡峭,我們無法越到他們後方,適合包抄的只有我們腳下的北山壑。”

 “阿力臺!”阿魯臺對自己的哥哥阿力臺喊話,很快一個五十歲左右,高鼻深目的男人走了出來。

 相比較阿魯臺的蒙古化,他的哥哥阿力臺依舊保持著色目人面孔。

 “你帶

一萬騎兵,趁夜色走西北的北丘繞道,通過我之前告訴你的那個地方下山,等朱棣他們經過後,你看情況截斷他們的後路!”

 “是!阿力臺沒有太多話,直接答應下來,並走出大帳,趁夜色出發去了。

 與此同時,飛鳥壑的朱棣也派出了塘騎蒐集四周情報。

 朱高煦雖然會為任意大軍繪製地圖,可朱高煦並不是打印機,所繪製的地圖只有大概的山區和水流情況,實地的詳細情況,依舊需要明軍派出塘騎,在他所繪製的地圖基礎上增添。

 如眼下,擺在朱棣面前的地圖讓他更為清楚的瞭解了北山壑以南的情況。

 就這狹長的地形,幾萬人鋪開作戰是不可能的,而西側無法下山,想要突襲也不可能。

 阿魯臺不可能一味的逃跑,他一定有後手來反擊。

 “這韃子比俺更瞭解這塊地方,他能設伏的地方,肯定是一般人找不到的地方。”

 帥帳之中,朱棣簡單分析過後才繼續道;

 “不過不管他怎麼設伏,所用的辦法也不過只有水淹、突襲等辦法。”

 “眼下不是汛期,水淹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剩突襲。”

 “俺如果是他,就肯定會出兵繞道斷絕我們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