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354章 忘恩負義


 “額啊!!”

 “別打了!別打了!”

 二月,在打砸聲與哭嚷聲中,蘇州城內的一條小巷被重重包圍。

 巷外,一名身穿西廠黑色戎裝的男子騎在馬背上,身旁是平度州的守將。

 男子不開口,守將也不敢貿然開口。

 過了片刻,兩名身穿黑色戎裝的男子帶著十餘名兵卒走出,他們手中抱著文冊,兵卒肩頭挑著拓印的版片。

 “大人,證據確鑿,這裡確實在印刷**,並準備將**售賣。”

 一名黑衣男子開口,馬背上的那男子聞言低頭看向蘇州城守將:“王千戶,麻煩你的人動動手,把這個書場的人連帶其親屬盡數抓捕入獄,等待朝廷旨意。”

 “是是是……末將現在就辦!”守將汗流浹背,連忙命人將巷內書場的上百名員工押出,並根據他們的地址去抓捕他們的家人。

 不出意外,他們所要面臨的將是甘肅或大寧等偏遠地區的流放。

 在哭嚷聲中,這一百餘人盡數被押走,而書場內的板片盡數被焚燬,**全部焚燒。

 如此情況,只是整個江南的一個縮影……

 “把王平梟首,子孫五代不得科舉錄用!”

 “奴婢領教”

 春和殿內,當朱高煦盛怒開口,亦失哈連忙作揖應下。

 朱高煦的盛怒來源於教材的傳播,而教材的傳播,則是來源於他口中那人的愚蠢。

 山東平度州東城官學教習王平,渤海吉林人,只為了五十貫錢,就將教材傳播了出去,而且是全套教材。

 要知道這批教材,朱高煦光書寫就花費了兩年時間,花費的人力物力更是難以評估。

 結果因為個人的愚蠢,這批教材被人拓印賣出,現在傳播到了整個江南。

 光是一月以來查抄的書場就高達五十六處,牽扯五千餘人。

 原本朱高煦還以為,這件案子背後是江左或者浙西、江東的官員在搗亂,如果是這樣的話,他還能有個撒氣的對象,可現實卻給了他一個耳光。

 “殿下,您消消氣……”

 亦失哈勸慰朱高煦,可朱高煦卻氣笑了,他在桌案前來回渡步,口中唸唸有詞:

 “我說這些日子不見他們動靜,合著他們早就知道這案子與自己無關,全等著看我笑話呢!”

 “給我傳教各地官學,把王平的下場給我張榜告示,讓天下教習們好好看看,他是怎麼為了二十貫錢,讓朝廷耗費數萬人力物力的!”

 “再給刑部發教令,讓他們增添一條律法,但凡私下售賣官學教材,一律夷三族!”

 “是……”聽到朱高煦的話,亦失哈心底嘆了一口氣。

 從朱高煦對王平和詔諭刑部的懲處來看,朱高煦沒把王平夷三族,已經是看在王平渤海吉林人的份上了。

 換做其它地方的學子,恐怕早就夷三族了,連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正因如此,也能從此看出朱高煦有多難堪。

 自己一手培養的渤海學子,就為了二十貫錢把他給賣了,這換誰聽了都得吐血。

 不是朱高煦,王平現在還是吉林船廠的一個普通軍戶子弟,一輩子只能待在吉林屯田。

 朱高煦給了他機會,他卻直接背刺朱高煦。

 “殿下,要不要借題發揮,反正江西和江東不少學子都買了教材。”

 亦失哈想讓朱高煦殺殺江南的威風,朱高煦聽後卻抬手:“責令購買教材的所有人歸還教材,朝廷按照市價退錢,敢有私下拓印者,夷三族!”

 這興許是朱高煦提及“夷三族”最多的一天,饒是如此,他所殺之人也不過王平一人,其餘牽連的人都被他流放到了大寧都司的漠東三衛。

 “北邊糧草調撥的如何?”

 朱高煦消了消火,並開始關心北邊的北征事宜。

 “漠東三衛已經開闢屯田七萬餘畝,產出在七鬥左右,當地有軍戶百姓近三萬,渤海和遼東也給當地陸續運了六十萬石糧,運抵四十八萬石。”

 “眼下北征的難題,主要還是民夫的問題。”

 亦失哈解釋著北邊的情況,朱高煦聽後摸了摸自己的八字鬍:

 “從韓州、長春、肇州、吉林、安東各地徵調十五萬民夫,每人每日工價二十文,等待朝廷調令集結。”

 “山東調運五十萬石前往遼東,遼東從民間買五十萬石北上鶴城衛。”

 朱高煦只佈置了後勤,至於軍隊那不在他考慮範圍內,朱棣會自己搞定。

 這次大明要對付的,主要是盤踞在呼倫貝爾草原的阿魯臺部,並在擊退他們後留兵駐守在哈剌溫山脈西段,一點點向著斡難河上游進發。

 此刻的阿魯臺有能戰之兵五六萬,部眾三四十萬口。

 如果算上瓦剌,那應該有百餘萬人口,能戰之兵十二三萬。

 這還是中亞蒙古人沒有東遷的情況,如果等中亞蒙古人東遷,那估計韃靼、瓦剌兩大部真能拉出一百六十萬人

口,近十五萬大軍來和大明打擂臺。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想著讓朱棣先出兵削弱一番阿魯臺,別等本雅失裡和阿魯臺匯合再動手。

 韃靼和兀良哈不一樣,兀良哈本來就實力不強,即便如此也在漠東和朱高煦、朱棣兩父子打了十幾年擂臺。

 相比較之下,能拉出五六萬甲兵的阿魯臺可以說是一個勢力強大的對手,更別提馬哈木、太平及把禿孛羅等瓦剌貴族了。

 以明初規模最大的兩次北征來看,分別是洪武北伐捕魚兒海之戰期間的十三萬,以及朱棣首次御駕親征阿魯臺,本雅失裡期間,約十二萬。

 在遠離供給中心的境外,大明的最大規模出兵就十三萬。

 當然,如果再狠一點的話,也許能湊到十五萬,但沒有那個必要,因為蒙古人對陣明軍確實沒有勝算。

 就朱棣親征阿魯臺來說,十二萬大軍加上三十幾萬民夫湊出的五十萬人,實際上運送到前線,只有朱棣身邊的兩三萬人。

 即便如此,朱棣也憑著兩三萬人,將阿魯臺和本雅失裡的五六萬人給正面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