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三章 桑稼疾苦


 “是歲天下有口六千七百二十七萬五千二百口,田畝四百七十一萬九千七百二十五頃餘十三畝二分。”

 “是歲天下賦稅糧三千五百萬石,布帛六萬七千二百匹,絲綿三十二萬五千餘斤,綿花絨四萬餘七百二十斤。”

 “金一萬二千四百兩整,銀九十八萬五千二百三十兩,銅一百七十五萬七千四百二十五貫。”

 “雜項、商稅、礦課、鹽引、茶引折色二百三十七萬三千餘貫,還有鐵、鉛、絲、絹、綢、緞、布、棉等各項折色一百餘六萬五千餘貫。”

 “是歲入糧三千五百萬石,其它各類折色歲入六百二十五萬六千餘貫。”

 臘月初五,武英殿內。

 當戶部尚書鬱新彙報了過去一年的夏秋兩季稅收情況,朱棣也捋了捋自己的大鬍子,目光看向一旁的朱高煦。

 去年的情況他已經忘了大半,不過他記得去年歲入三千二百萬石,七百七十餘萬貫。

 這一年過去,雖說稅糧增多了,但銀錢雜項卻減少了近一百五十萬貫。

 折算來看,過去一年的賦稅起碼少了幾十萬貫。

 “老二,這賬上怎麼少了一百五十萬貫?”

 朱棣開口詢問,朱高煦也早有預料的回答:“去歲下東洋,所帶回的銀錢較多,故而創下新高。”

 “今歲對日市舶歲入一百七十餘萬貫,又轉交六萬八千貫給日本國主,一來一去就少賺了近一百二十萬貫。”

 “不過這是正常現象,畢竟去歲能創下如此高的市舶貿易量,主要是因為朝廷與日本斷交太多年,日本國內積攢銀錢過多所致。”

 “如今的雖說只有一百七十萬貫卻也不用失望,駐日西廠百戶所傳來消息,日本各類礦山已經開始採用‘灰吹法’,想來再過幾年,便能穩定與朝廷的二百萬貫貿易量。”

 “此外,下西洋艦隊的商品還在欽州屯放,待安南戰事告歇,憑藉那一批商品還能賺取不少利潤回來。”

 對日貿易量下降這件事,朱高煦心裡早就有了準備,他要的是長期貿易,故此不用在意一時的多寡。

 等日本全國開始大規模使用灰吹法採礦,屆時才是明日貿易不斷走向新高的時期。

 就日本國內的銀、銅礦儲備來說,足夠大明吃它四百年,不過前提條件是日本不能統一。

 一旦日本出現統一,那肯定會出現類似德川幕府的閉關鎖國。

 日本的閉關鎖國,雖說是為了防止各國對其滲透,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限制國內白銀流出。

 從足利幕府到德川幕府頒佈鎖國令的二百餘年間,日本無疑是對明貿易最大白銀流出國。

 只要大明維持足利幕府的統治,並且給予其一定的利益,那足利幕府沒有必要和大明對著幹。

 當然,大明也不可能幫助足利幕府廢除天皇制,而是讓足利幕府自己逐步廢除天皇。

 現在的足利幕府正是強盛時期,但所能掌控的日本土地也不過京畿加部分關東關西地區罷了,地方上的守護們依舊強大。

 不過也正是這種局面,才能讓明日貿易長久的維持下去,一旦足利幕府過於強大,那這個貿易都會面臨瓦解或貿易量縮減的困局。

 一個鬆散且長期內部保持和平的日本,才是一個好的日本。

 朝鮮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導致武力逐漸變弱,而日本最好也是如此。

 朱高煦思緒間,朱棣也大致弄懂了今歲歲入不如去年的原因,故此頷首。

 “眼下是臘月了,安南的軍情送抵,安南大部分地方都已經被朝廷拿下,並且不少陳氏宗室都已經消亡。”

 “那胡季犛父子三人逃至興化山區之中,雖有兵四萬,卻只有民二十餘萬,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兵馬。”

 “東邊簡定等人扶持的陳季擴,俺也從錦衣衛那邊得了消息,不過是一個冒充的宗室罷了。”

 “俺聽聞,他們還準備向朝廷請封,不過安南這地方俺卻不準備交給他們。”

 朱棣說著自己的想法,對於他來說,不管是胡季犛還是陳季擴,都只是土雞瓦犬罷了。

 如果不是自家老二說過安南的叛亂問題,那自己興許已經設立三司來管理當地了。

 “老二,你說說你的想法,你比俺清楚南邊的事情。”

 他將目光投向朱高煦,朱高煦聞言也不假思索的開口道:“首先要先穩住陳季擴這群安南豪強,故此暫時不要剿滅胡季犛父子。”

 “趁著局勢僵持,剛好可以遷徙百姓進入安南北邊,讓北邊的諒山、海陽、太原、宣光等地恢復生產。”

 “兒臣看過這幾個地方的情況,而且也已經派出欽州的胥吏前往當地。”

 “紅河以北基本都在朝廷手中,這些地方耕地足有三百萬畝,只要花費半年時間齊民編戶,丈量土地,隨後移民實邊進入當地恢復生產,那朝廷就有了在安南站穩腳跟的底氣。”

 朱高煦提到了齊民編戶,這是因為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現在的紅河以北還

有多少人口。

 按照陳朝的官方文冊來看,紅河以北有八十餘萬人口,但而今實際有多少卻無人得知。

 “朝廷要做的,是先清丈紅河以北的田地,然後分配給福建、廣東的移民,同時在當地設立官學,漢化當地的安南百姓。”

 “若是能遷徙三十餘萬人進入紅河以北,那朝廷日後即便在安南統治不下去,也能將紅河以北的土地吃下,不至於一無所獲。”

 “只要紅河以北三百萬畝耕地恢復生產,能夠繳納田賦糧食,那起碼能維持安南當地數萬兵馬的口糧。”

 “至於軍餉,完全可以用雲南開採的銅錠熔鍊為新錢發下去,以此節約成本。”

 朱高煦提到了新錢,朱棣一聽也來了興趣,他將目光投向鬱新:“鬱新,新錢如何了?”

 “回陛下,已經在雨花臺不遠處開設鑄錢司,每日鑄錢近兩萬貫,如今已存儲新錢六十餘萬貫。”

 鬱新回答了朱棣的問題,朱棣聽後也十分滿意:“這新錢俺看了,模樣不錯,難以仿製,就是鑄錢的量太大了,一下子投下去會不會不太好?”

 朱棣這些日子的興趣除了安排北邊的事情,就是去看朱高煦寫的那些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