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三百零九章 南北分卷


 “是歲天下口六千六百五十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七人,田畝四百五十二萬七千六百三十二頃餘七十二畝六分,稅糧三千二百萬石。”

 “金一萬九千六百二十兩,銀一百四十八萬七千餘兩,銅二百八十七萬六千貫。”

 “雜項、商稅、礦課、鹽引、茶引折色二百二十五萬四千餘貫,還有鐵、鉛、絲、絹、綢、緞、布、棉等各項折色九十四萬六千餘貫。”

 “是歲入糧三千二百萬石,其它各類折色歲入七百七十七萬七千二百餘貫。”

 爆竹聲中一歲除,伴隨著奉天殿內,身穿朝服的戶部尚書鬱新彙報完結果,整個廟堂上身穿朝服的群臣面面相覷。

 正旦大朝會,作為新年的第一場朝會,所有人穿上了朝服,而作為君王的朱棣與作為儲君的朱高煦也分別穿上了冕服。

 相較於這對父子的淡定,群臣們詫異的看著鬱新,因為正旦朝會往往只是賀禮類的朝會,基本不會奏事。

 戶部的文冊,理應在去歲年末交給皇帝才是,可如今卻拖到了新年第一天。

 況且,今年的文冊上少了六軍都督府的軍屯籽糧,以及馬匹、草束等各類東西,難不成是皇帝要更改舊制?

 群臣持著笏板遐想,同時穿著冕服,拿著玉圭的朱高煦也站在高臺之上,朱棣之下對群臣開口:

 “即日起,戶部與六軍都督府各自管理錢糧。”

 “臣領教令……”

 當朱高煦宣佈新政,群臣紛紛露出果然的表情,同時也不免關注起了去年大明的情況。

 若說增長,其中增長最甚的無疑是人口和耕地情況。

 洪武三十三年的數據大多是抄舊,因此永樂元年的情況才能表達出大明在過去幾年的變化。

 相較於洪武三十年抄舊的六千餘五十萬口人,經歷戰爭過後大明人口反倒井噴式的增長到了六千六百五十九萬的數目,一口氣增加六百零九萬人。

 此外,相較於洪武三十年抄舊的三百八十七萬頃,去歲大明田畝數量為四百五十二萬頃,一口氣增長六十五萬頃。

 以上這些為何增長,群臣都十分清楚。

 清理建文佞臣得到了不少隱匿的人口和田畝,稅務司對山東、江東的清查,以及東北的開發又得到不少人口耕地,如此才形成了眼下的數額。

 “臣左軍都督府右都督張玉有六軍都督府事務啟奏!”

 身穿朝服的張玉站出來作揖,將群臣們從遐想中喚醒。

 “奏!”

 朱棣威嚴開口,張玉聞言也躬身作揖,而後開口道:

 “六軍都督府去歲有屯田子粒二千餘四十萬石。軍馬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二匹,乘馬二十萬四千三百匹整,草束三千六百四十七萬餘束。”

 “歲支軍糧二千七百萬石,軍餉二百三十萬九千四百貫,草束殆盡。”

 “今歲需朝廷調撥糧食六百六十萬石,軍餉二百三十萬九千四百貫,另需發徭役割草束三千萬束,需朝廷撥豆料二百萬石。”

 “准奏!”對於六軍都督府的需求,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選擇了同意。

 不過如此一來,也讓正旦朝會成為了去歲的年末總結大會。

 戶部尚書鬱新走出一步作揖:“去歲百官及地方歲支一千九百四十七萬六千餘石,存一千二百五十餘萬石。”

 “今歲朝廷營造北京、補貼遼東、疏通河道、修建黃河上游束水閘及吳淞二江,下西洋需支三百萬貫,糧九百萬石……”

 “算上積存的府庫倉糧,可調用錢七百二十三萬貫,糧三千七百二十萬石。”

 鬱新把大明朝的底子說了個大概,不過由於去年沒有蠲免天下過半,賦稅正常,因此去年積存錢糧各二百餘萬。

 算上老朱的積存,大明朝的底子還很厚。

 這筆錢糧就算丟到明末,那都足夠崇禎十七年的崇禎支付完天下積欠軍餉、俸祿,可見朱元璋積存之厚。

 “去歲,為過去四載唯一積存,臣為陛下賀……”

 “為陛下賀——”

 鬱新說罷,群臣紛紛躬身唱禮,朱棣也自滿了起來。

 “可還有事物啟奏?”

 朱棣想要結束早朝,畢竟今日的大朝會只是他和朱高煦為戶部與六軍都督府新計算方式站臺罷了,如今戲唱完了,也該散場了。

 “陛下,臣禮部尚書李至剛有事起奏!”

 李至剛站了出來,不過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廟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准奏。”朱棣略皺眉頭,隨後便見李至剛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後,已經四載未辦科舉,如今為第五載。”

 “臣請陛下定下明歲科舉,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剛說罷,朱棣也皺了皺眉,因為他昨日才與朱高煦討論過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說過,今日群臣一定會請朝廷舉辦科舉,如今看來他預料不錯。

 至於科舉一事,他與朱高

煦仔細商量過後也覺得應該辦,不過需要開始有些變化了。

 “科舉理應舉辦,但明年舉辦過於急迫,朕定永樂四年為甲申科,六部及三司官員提早兩年開始告知天下士子。”

 “此外,甲申科以太子少師姚廣孝為主考,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為副考。”

 “此前科舉的鄉試成績作數,不過今年的院試和鄉試、會試考卷由東宮出卷。”

 朱棣將科舉時間挪到了永樂四年,這讓廟堂之上的群臣皺眉,可還能接受,畢竟承認了建文年間科舉院試和鄉試的成績。

 不過將下次科舉的考卷交給東宮出卷,這就讓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雖博學,可對經史典籍熟知多少卻無人瞭解,臣請問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與過往科舉考卷類似?”

 李至剛作揖詢問,也問到了群臣所關心的問題。

 誰都知道遼東的五年官學教育是學的什麼,如果朱高煦到時候把那些東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學子必然會吃虧。

 想到這裡,眾人紛紛隱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卻直接開口道:“類似,不過也有細微調整。”

 說罷,他不等群臣開口詢問,便主動開口說道:

 “自甲申科起,全國分為南北中三卷,定進士額為三百。”

 “南北取士分配比例為南人十之五,北人十之四,西南十之一。”

 “北卷範圍為渤海、遼東、大寧、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陝西行都司,取士一百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