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二百八十章 螳臂當車者


 “你說的都是俺想做的。”

 大輅裡,對於朱高煦所說的話,朱棣倒是沒有認為誇大其詞。

 兩宋的三易回河和元末的戰亂讓北方農業經濟一直處於殘破狀態。

 別的不說,單說後世的兩個農業大省,河南和河北來說。

 河南在洪武年間的田畝數量才十四萬頃,北平稍多也不過二十六萬頃。

 一頃為百畝,也就是說河南只有一千四百萬畝,北平二千六百萬畝。

 按理來說,兩省的耕地潛力哪怕無法達到後世的程度,也要恢復到北宋巔峰時期的八千萬畝才對。

 儘管這個八千萬畝的數據是推算出來的,但即便按照紙面數據,也應該不少於四千三百萬畝。

 現在的問題在於,河南加北平二省人口連五百萬都沒有,能維持眼下的耕地規模已經十分不錯。

 所以,遷都北平開墾河北,移民河南開墾當地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想到這裡,朱棣看著朱高煦:“你準備怎麼移民?”

 “對北平可以遷都,但對河南,只能強行遷移了。”朱高煦深吸一口氣。

 他確實想要天下百姓吃上飯,可一味的仁愛無法讓百姓吃飽。

 “直隸、浙江、江西,這一京二省人口遷徙多年,卻依舊有三千萬之數。”

 “反觀耕地數量,三省耕地也達到了一億六千餘萬畝。”

 “父親您是看過百姓種地的,若是有牛馬等牲畜,尚且能種十餘畝,但若是沒有牛馬牲畜,便只能操持四五畝。”

 “饒是如此,卻也能讓百姓勞累到力盡不知熱的程度。”

 “江南的遷移得繼續堅持下去,不管是對西南還是中原,都得加大力度。”

 “此外,還需要找準時機,對北邊的蒙古人進行劫掠,劫掠大量牛羊馬匹來幫助百姓提高生產效率。”

 “別的地方不提,單單漠東的兀良哈若是能收復,那憑藉當地的草原,以及兀良哈人的牧群,每年起碼能為朝廷提供數萬頭耕牛挽馬。”

 “這數萬頭耕牛挽馬丟到任何一處地方,都能取代十數萬人力。”

 朱高煦說著生產力的問題,朱棣聞言卻眼前一亮:“畜力確實是一個問題,不管是民生還是行軍打仗都需要。”

 “俺這幾日看了你爺爺弄的馬政,不能說不好,只是見效太慢了。”

 朱棣不止是天子,也是曾經的燕王,大明北邊第一將領。

 因此,他很清楚馬匹和馬政的重要性,心裡也早就有了更改馬政的想法。

 軍馬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軍事物資,歷代王朝均非常重視軍馬的飼養和管理,故有“馬政,國之重者”之說。

 明朝的馬政可謂是集前代的之大成,無論是官牧軍牧民牧,官督民牧,戶馬法,丁馬法,田馬法,茶馬法,市馬法皆有涉獵。

 其中以永樂年間是巔峰時期,不過具體它是怎麼成為巔峰時期,朱高煦並不瞭解。

 因此,朱高煦也很好奇朱棣會說出什麼政策。

 “俺和你說……”朱棣眼見朱高煦感興趣,立馬就開始吐露他的腹稿。

 簡單來說,洪武年間馬政從朱元璋在定都金陵之初,就已經開始,不過當時的馬政範圍只能存在於應天等六府二州,並且主要是讓百姓牧馬。

 不過這六府二州皆為長江下游的農耕區,牧地狹窄,又無專業牧民,僅以農民兼營,其數量遠不足以供軍事之需甚明。

 隨著戰事北移,直面裝備精良的蒙元騎兵,朱元璋對戰馬的渴求更加迫切。

 洪武四年,朱元璋設立了專職的機構以加強對馬匹的蓄養。

 嶺北之戰後,意識到軍馬不足的朱元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緊籌措馬匹。

 首先是設太僕寺於滁州,統於兵部,後又增設了五個牧監,下轄九十八群。

 同時,朱元璋又定下養馬之法,令百姓共養馬匹,並規定了養馬的數量與孳息數。

 到洪武二十八年,他又下旨令“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

 不過這樣的民間養馬政策不僅拖累了百姓,而且困擾了朝廷。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開始擴充馬政範圍,分別於遼東、北平、山西、陝西、甘肅設立了行太僕寺。

 太僕寺本身只管官牧,但是京城太僕寺可以在管理官牧之外,統管民牧。

 說到底,各太僕寺和行太僕寺官牧主要為各衛所官軍和軍舍餘丁養馬,屬於強加給兵卒的一項附加差。

 屯軍作為生產糧食的專業兵種來養馬以抵消掉田稅,這屬於是變相的以政府津貼補助屯軍養馬,是太僕寺官牧的主體。

 至於民牧則是太僕寺將馬匹散發到民間馬戶牧養,有關這些散發出去給民間的馬的相關事務則由太僕寺管理。

 面對這樣的局面,朱棣的想法是,設太僕寺於北京,而滁州舊有的太僕寺則是改為南京太僕寺,轄區仍是原來的六府二州,官馬民牧區域尚維持在洪武年間的範圍。


 對於民牧,他重新制定了一套“計丁養馬”的馬政體系,整套體系就是把按“民戶”分配養馬的形式轉變成了按“人口”數來養馬的形式,同時對獎勵條例進行了相應的改變,變成了“免一半田租”的政策。

 當然,有獎勵自然就有賠償,如果種馬被養死了,而孳生的數量不夠就需要賠償,雖然看似是讓百姓承擔了一定量的風險,但也屬實情有可原。

 畢竟無論是官兵還是百姓,其飼養的馬匹都是來自於明朝廷,也就等同於養馬戶的馬都是白來的,所以勢必就會有很多人都不重視馬匹的飼養,甚至還對軍馬肆意勞役,造成軍馬生病甚至是傷亡。

 故而,朱棣在制定獎賞條例提高養馬戶的積極性之餘,也一併制定賠償條例的目的就很明顯了。

 無非就是為了提高養馬戶對軍馬的重視程度,使得其能夠盡心盡力的完成軍馬飼養事務,而不是肆意勞役軍馬,從而儘可能的減少明朝廷自身的財政損失。

 單從這些來看,朱棣的馬政還算是比較完善且人性化的。

 不過就“輒賠補”這一條卻讓朱高煦皺眉,畢竟他太清楚明代官僚的尿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