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二百五十章 望兵止渴


 “噼裡啪啦——”

 “嘭!嘭!嘭!”

 正月初一,作為屬於華夏的春節,即便身處戰爭的煙雲中,卻也不妨礙百姓們歡慶新春。

 建文二年如期到來,在這新春佳節的時候,從南邊的皇宮內院,到北邊的市井小巷,所有地方都一片歡騰熱鬧。

 哪怕是糧食只夠吃不到四個月的渤海與遼東,朱高煦都特意讓王元等人制作了煙花,並讓神機營開炮來慶賀新年。

 只是相較於遼東百姓的熱鬧,朱高煦卻愁容滿面。

 “又來了……”

 “這是這個月第幾封了?”

 廣寧城內,居住在指揮使衙門的朱高煦看著西廠百戶官遞來的信,無可奈何的詢問。

 “第六封,看樣子燕王殿下是感受到了壓力,所以才不斷向您要兵的。”

 百戶官自以為是的理解著,可朱高煦卻嘴角抽搐,就他還能不清楚朱棣?

 歷史上朱棣對上李景隆的時候才幾萬人?

 可機動的馬步兵最多兩萬,騎兵也才五六千,剩下的三四萬步卒還在嚴防死守,生怕被大寧和遼東的兵馬偷襲。

 再看眼下,一萬騎兵,五萬馬步兵,十萬步卒……

 這陣容都堪比朱棣已經打到靈璧決戰的時候了,而李景隆本該有五十萬大軍,現在只有三十萬。

 十六萬打三十萬,換了旁人會擔驚受怕,但朱棣恐怕根本沒把李景隆放在眼裡。

 如果不是自己要求他拖一拖時間,興許他早就像打耿炳文一樣,南下和李景隆在白溝河決戰了。

 “這種時候還和我要兵,這便宜爹該不會是想分我的兵權吧?”

 朱高煦舉棋不定的看著手中信件,他哪裡知道朱棣只是單純的眼饞,想把好東西都弄到自己手上罷了。

 “這輩子我可不會吃你畫的大餅了……”

 朱高煦在心裡遐想,然後將手中信遞了回去:“你讓人告訴我爹,就說我這邊已經開始準備了,二月十五動手,讓他那邊也小心些。”

 “是……”百戶官應下,隨後又詢問道:“要將渡海進攻登州的消息告訴燕王殿下嗎?”

 “不必,人多眼雜,你說了之後他自己能瞭解,另外讓人把孫鋮叫來。”

 “是!”朱高煦吩咐完,然後擺了擺手示意他退下,不多時便見到孫鋮走進了這中堂之中。

 “殿下。”穿著從二品文官常服的孫鋮走進了中堂,眼下的他已經是遼東布政使司衙門的布政使。

 儘管朱允炆已經將布政使拔擢為正二品,但朱高煦這邊依舊用著朱元璋時期的制度,根本不承認他對文官的拔擢。

 “南邊胡綸的消息送來了,比我們預計的快了半個月。”

 朱高煦在說南軍水師的動向,孫鋮剛剛得知這消息,但他已經知道己方要在南軍水師派出平倭水師騷擾遼南時進攻,因此他立馬知道了朱高煦尋他過來的意圖。

 “金州船廠那邊,眼下已經建造好了三艘三千料戰船和十六艘兩千料戰船,還缺七艘三千料戰船、十四艘兩千料戰船和三十艘馬船。”

 “若是要在二月十五出兵,頂多只能加工趕製完十艘三千料戰船和三十艘兩千料戰船,那三十艘馬船估計難以建造出來。”

 戰船的建造速度很快,因為大寧移民也被遷往了金州、旅順等地,他們現在大多都在船廠從事造船業。

 只是戰船建造速度雖快,但戰船的運力卻不高,真正運兵還是得靠馬船,而馬船的木料最起碼要到二月初才能使用,二月十五根本來不及建造下水。

 如果沒有馬船,那即便渤海海軍打贏了海戰,也沒有力量將四萬多兵馬投送登州。

 “金州內的商船,若是要徵調,可以徵調多少艘,又能運多少兵力,伱派人去查查。”

 “另外告訴王船工和劉船工他們,讓他們立馬加緊製造馬船,能下水多少是多少,只需要保障兩三年內不沉沒就足夠。”

 宋元明三代造船行業都十分發達,賴於獨特的榫卯結構和修建技術,哪怕是三千料大船,也可以在三個月內建造完畢,只不過鑑於工期太短,這類船隻往往使用壽命只能維持五六年。

 不過對於朱高煦來說,已經烘烤了兩個多月木料的馬船隻要能撐兩年就足夠。

 “臣領命。”孫鋮應下,朱高煦也繼而開口道:“金州的糧食都製作成軍糧了嗎?”

 “都已經制作完成,十萬石軍糧製成兩萬鬥軍糧,足夠四萬大軍吃一個月,另外豆料也準備好了兩萬石,足夠六萬馬匹吃一個月。”

 “雖然已經都準備好,但臣覺得……”

 孫鋮準備好了一切,可他覺得朱高煦這麼做還是有些冒險,畢竟只帶一個月的糧食就前往登州,萬一李景隆回師,那很容易就會斷糧。

 “放心,我已經準備好了一切,你只管等待開府庫撥發糧食就足夠。”

 朱高煦打斷了他的話,並繼而開口道:“我們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拿不下登萊二州,我們都得餓

死。”

 “是……”孫鋮不再多說,只在頷首後離開。

 他走出了指揮使衙門,嗅著空氣中的硫磺硝石味嘆了一口氣。

 “這戰事,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

 在孫鋮嘆氣的同一時間,涿州城內,數萬大軍來來往往,有的在製作軍糧,有的在製作乾菜,還有的打磨兵器,總之一切都井然有序,儼然要開拔北上的模樣。

 “登萊一地的水師已經決定在二月十五開拔,其中平倭水師會出兵襲擾海、蓋、復、金四州,牽制渤海賊軍,而我們需要在二月十五日開拔北上。”

 懸掛著【徵虜大將軍】牌匾的一處府內傳出了聲響,站在中堂內的李景隆一身戎裝,手中拿著教條指著沙盤上的山河路線。

 在中堂左右,十餘名將領圍觀李景隆所指點的位置,他們之中有的人甲冑就是簡單的明軍制式的明扎甲,還有的則是帶有一些蒙古風氣的裝飾,將領本人樣貌也更靠近蒙古人,色目人。

 這群由多民族組成的將領團隊,便是聚集了大明三十萬精銳而打造的平叛兵團。

 眼下,他們所有人都在看著李景隆指點山河,沒有一個人提出疑慮,因為他們之中大部分人都曾經跟隨李景隆練兵,這也是李景隆為什麼能擔任此次統帥。

 他有能力,威望高,是洪武年間繼徐達、馮勝、藍玉後,第四個佩戴徵虜大將軍印的將領。

 “眼下各城已經由水網串聯起來,燕逆要南下,便只能走雄縣和白溝河這兩處地方,因此我將軍隊挪到了白溝河更前方的涿州,依託胡良河來駐守。”

 “從涿州北上不足一百里就是蘆溝橋,過了蘆溝橋,北平便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