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二百四十五章 末路盡忠


 “拿下了?”

 八月二十三日,在廣寧通往錦州的官道上,當朱高煦率領百餘騎兵往錦州趕路的時候,一處驛站駐守的小旗官將隊伍攔了下來。

 “回殿下,標下也是剛剛收到錦州城的消息,燕王殿下在八月十九辰時擊破耿炳文,聽聞斬首數萬,俘虜數萬,繳獲了許多糧食與馬匹。”

 “具體的情況標下不清楚,這是陳都指揮使讓人送來的捷報,請您閱覽。”

 那小旗官雙手將火漆密封好的一份書信遞給朱高煦,朱高煦聞言也翻身下馬,接過捷報坐到了這官道旁驛站外的椅子上。

 跟隨他而來的百餘名騎兵紛紛下馬,為他抬來了驛站內的簡易遮陽布帳,同時護衛著他,並派人前去與驛站兵卒一同做飯。

 在他們忙碌的過程中,朱高煦也將關內這幾日所發生的事情看了個清楚。

 “我這便宜爹……”

 朱高煦嘖嘖幾聲,也不知道是在說朱棣厲害還是在說老朱厲害。

 老朱的安排不用多說,如果朱標沒有壯年而逝,那北方有朱棡和朱棣相互制衡,湖廣有朱楨和朱柏,朝外有沐春、宋晟、李景隆。

 就這一群青壯年派,也就朱棡帶兵稍微弱些,但朱棡的手段卻不低,足夠牽制朱棣。

 宗室叛亂有李景隆三人,外臣叛亂有宗室四人。

 這其中,李景隆和朱棣還是能將兵二十萬以上的存在。

 這群青壯派加上老朱留下的底子,朱標如果能順利活下來,以他不過四十四歲就能即位的年紀,哪怕只能活十年,也能帶著大明開疆拓土,打下一片大大疆域。

 老朱對自己那個大伯的恩寵,還真是難以挑剔,也難怪自家便宜爹上位後不管怎麼摸黑,都難以抹去老朱對自家便宜大伯的寵愛。

 當然,即便這其中有不少人病逝,可朱允炆要是好好幹,那保底也是一個治世等著他開創,只可惜他缺心眼。

 “吸……”吸了一口氣,朱高煦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他真的很嫉妒朱允炆。

 換做是他,如果老朱肯為他這麼鋪路,他起碼能讓大明的國力強盛一倍。

 只是這一切都化作了無,靖難之役到現在,從渤海到真定,已經戰死了不少於七萬人。

 這些兵卒若是交給一員大將,配給足夠的物資,那足以滅亡一國,可現在卻紛紛死於朱允炆的愚蠢。

 “殿下,我們還去錦州嗎?”

 親衛百戶官見自家殿下看完捷報,當即上前詢問。

 “不用去了。”朱高煦搖搖頭,目光平靜,思緒卻在飛轉。

 眼下南軍遭受重創,即便派遣得力將領,也起碼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將真定那六七萬人重新整訓一遍。

 而且按照歷史上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思路,恐怕現在已經在復起洪武朝的老將,並且調動了整個南方的兵馬。

 自己要等的機會,應該很快就來了,唯一的問題就是遼東水師的將領從何處尋覓……

 時局已經不同,自己更不是當初那個只能帶四五千人小打小鬧的渤海郡王了。

 歷史上朱允炆在耿炳文戰敗陣沒後之所以催促李景隆冬季北上,原因是要及時解決朱棣,為大寧運送糧草,以防大軍缺衣少食,投靠朱棣。

 可眼下,沒有了大寧和遼東這兩處純投入的地方,儘管從軍事來看,無法繼續做到對燕軍四面包圍,但從經濟來看卻是大大的好事。

 朝廷掙脫了大寧與遼東這兩個每年純投入近二百萬石的都司衙門,便可以省下許多人力物力來著手解決朱棣,並且對於解決朱棣的辦法也只剩下了一種,那就是穩紮穩打,徐徐推進。

 “李景隆……”

 朱高煦腦中閃過李景隆的面孔,眉頭緩緩皺起。

 他對靖難之役中李景隆的操作其實記得不多,為數不多記得的就是他不讓瞿能攻城是訛傳,以及他幾次差點利用南軍步兵機動性大面積迂迴包抄朱棣,還有在北平之戰遭遇朱棣時,能夠指揮二十萬人徐徐撤退,致使燕軍連一個南軍指揮使級別的斬獲都沒有。

 前面的所有他都可以忽略,但唯獨最後一條他無法忽略。

 他是親自帶過四萬大軍的,結果是鐵嶺之戰他差點中了吳高的詐敗之計,而原因便是他麾下大軍無法進行兵團作戰。

 往大了說,是四萬大軍磨合時間太短,往小了說,這是他本人準備不夠。

 如果不是他眼光還算毒辣,看穿吳高詭計,那慘敗的就是他自己了。

 正面指揮四萬大軍尚且如此困難,更別提撤退,並且是組織二十萬大軍撤退了。

 古往今來,但凡將領指揮超過十萬大軍撤退而從容不迫撤退成功的,都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因為有太多因為兵馬太多而將撤退弄成大潰敗的事件。

 有組織的撤退都如此,更別提李景隆是在與燕軍騎兵對峙階段才組織的撤退,並且還撤退成功了。

 別說古代,就算到了近代能憑藉電話、電臺組織大軍,但能在與敵人對峙階段撤退二十

萬人,並且還未讓團級編制遭受重創的將領,那也是屈指可數。

 與李景隆正面作戰,這顯然不是什麼出路,至少他朱高煦不想這麼做。

 當然,他不想這麼做的原因,除了忌憚李景隆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民生。

 元末民生如何不用贅述,長江以北與長江以南的差距,簡直是天淵之別。

 老朱花了三十一年才讓北方民生恢復到了眼下局面,朱棣和耿炳文的交手雖然聲勢浩大,但對於長江以北的百姓來說,卻並沒有影響太大。

 真正重創了北方民生的,是建文二年到建文三年這個交戰最激烈的階段。

 自己要做的就是避免這個階段,加快速度拿下朱允炆。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不再休息,起身便對身邊的弟兄們吩咐:“撤回廣寧,另外讓廣寧的將領準備好各地塘報,我要第一時間看到全局最新的消息。”

 “是!”百戶官點頭應下,很快便吹響木哨,帶著百餘名兵卒跟隨朱高煦上馬返回廣寧,只留下辛辛苦苦將一百人份菜洗好,站在風中凌亂的驛站小旗官。

 百餘騎在朱高煦的帶領下返回了廣寧,時值八月末的廣寧還未開始秋收,城外被安置了從大寧遷移而來的四千軍戶,約兩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