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241章 勢必不還

“砰!”

 “砰!”

 八月中旬,當朝廷已經決定徵調更多兵馬與朱棣父子決戰時,朱高煦卻沒有繼續逗留遼西,而是在留下陳亨與陳懋、孟章、徐晟等人後,便帶著百餘騎向遼南趕去。

 經過幾日的奔波,他最終趕在八月十四這一日抵達了金州。

 曾經充滿肅殺的金州在經歷過戰事後,反倒變得繁華了起來。

 來自吉林的上千工匠抵達金州,在這裡擴建船廠,炮製由渤海軍從北邊山區拉來的樹木。

 相比較砍倒樹木,滾入松花江就能輕鬆獲取木料的吉林船廠不同,金州船廠的木料需要從一百二十餘里以外的山區中拉出,然後在山區腳下的烤場內烘烤炮製。

 待到其水份被烤的差不多,便會通過十六輪的大馬車拉動,在八匹挽馬的拉拽下,緩慢抵達金州船廠。

 由於距離拿下金州已經過去一個半月,因此當朱高煦抵達金州船廠的時候,他已經可以在這裡看到上百根一人合抱的木料。

 “這些木料,能製作多少艘戰船,多少艘馬船?”

 站在人聲鼎沸的船廠內,朱高煦詢問著負責此地的劉船工與王船工。

 對於這個問題,經驗更為老道的劉船工用手摸了摸木料倉內的木料,隨後才開口道:

 “這些木料製作馬船沒有問題,足夠製作二千料的五艘馬船,可以一次性運送四千石糧食或者五百兵卒。”

 “只是若要用來建造戰船,還得繼續陰乾三個月左右,好在金州的氣溫比吉林高,大海不至於會結冰無法出港,因此不會耽擱試船的問題。”

 “這些木料若是陰乾三個月,便可用來製作二千料戰船五艘。”

 “北邊烤場已經步入正軌,現在王都指揮使那邊,每日都能帶著弟兄給船廠運來三十根木料,差不多就是一艘二千料馬船、戰船所需的木料。”

 劉船工說著這一切,朱高煦也詢問道:“這船,能否再建造大一些?”

 朱高煦記得清楚,寶船雖然沒有所謂的萬料廣大,但也有五千料大,排水量兩千餘噸。

 雖說這是朱棣讓人研究數年的結果,但眼下吉林船廠的船工們也經過數年鑽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二千料。

 “可以嘗試三千料。”劉船工小心翼翼的開口,顯然這是保守的態度。

 不過對於他的話,朱高煦卻搖頭:“你們都是我的臣民,我不會隨意懲處你們。”

 “你說三千料,那便造三千料的馬船與戰船試試,若是能弄出四千料、五千料,我也十分高興,會令人犒賞參與設計建造的船工們,師傅賞錢十貫,船工一貫。”

 “臣謹記。”劉船工與王船工作揖應下,朱高煦也最後看了一眼木料倉,隨後走出了金州船廠。

 不多時,他騎馬前往了金州城的指揮使衙門,一路上可以看到金州百姓們都喜氣洋洋。

 在城外的百姓忙著開荒,在城內的百姓則是做著些食品、手工類的小生意。

 渤海軍雖然是多民族混合的軍隊,但渤海軍的軍紀沒得說。

 朱高煦的《練兵實錄》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爾等在家裡,大多是種田的百姓。只要爾等回想在家裡種田時繳納錢糧的苦楚艱難,就可以明白今天老百姓供養伱們錢糧是何等的不容易!”

 “老百姓又不要求你耕種擔作,養你一年,也不過指望你打幾個勝仗。你不肯盡力殺賊保護他,反而舉刀對準他們劫掠,那養你又有什麼用!”

 除了這種開篇的話外,後世所用的《軍紀》更是渤海軍要日常背誦的東西。

 朱高煦教他們識字,明道理,就是為了想要訓練出一支不僅僅會打勝仗的軍隊,還要求他們會“打敗仗”。

 古往今來許多精兵都會打勝仗,因此一路高歌猛進時,常常會遵守道德紀律。

 可一旦打了敗仗,他們便會慢慢成為劫掠百姓的賊兵。

 所謂官兵狠過匪兵並不只是玩笑話,而是血淋淋的現實。

 因此即便是敗退,朱高煦也絕不准許有人空手拿百姓的東西,但凡有這樣的人,朱高煦一概處死。

 從吉林南下的路上,朱高煦便處死過幾個小偷小摸的兵卒,為的就是整肅軍紀,讓他們知道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

 所以到了金州城時,能走到這裡的兵卒,已經是經過重重考驗的兵卒了。

 朱高煦給他們開的軍餉足夠高,他們沒有買不起的東西,都嚴格按照《軍紀》來為人處世。

 他們的到來,沒有給金州帶來災禍,反而帶來了繁榮。

 儘管山東斷絕了前往金州的航道,可商人都是逐利的,朱高煦來到金州城內後,便看到了許多商人。

 “這些商人,他們都是從山東來的?”

 朱高煦騎在馬背上,看著道路上的商賈們詢問著一旁的崔均,跟在他們身後的還有鄭峻與渤海的十餘騎兵。

 “也有從朝鮮來的,眼下戰事頻發,走私的商賈也不在少數。”

 崔均解釋著,同時還說道:“這一個月來,僅是做生意,金州便買到了三千餘石糧食,雖然不多,但也足夠金州軍民吃個幾日。”

 “倒是不錯。”朱高煦點頭表示讚許,隨後順著道路來到了金州指揮使衙門。

 他翻身下馬,帶著崔均便走了進去,自己坐在主位的同時,目光也看向了鄭峻。

 “傅讓在信中有提及過你,崔均表你為金州指揮使,這點我是認可的,我知道你的能力不止如此,但能否繼續向上爬,還得看你自己在戰場上的表現。”

 鄭峻沒想到朱高煦會給出自己那麼高的評價,要知道三個月前他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百戶官,如今才三個月過去,他便一口氣從正六品的百戶官,跳到了正三品的衛指揮使。

 手下的人也從原來的百來人,變成了現在的三千人。

 他這幾個月還在適應和學習如何帶兵三千,可眼下渤海郡王卻對他如此誇讚,鄭峻心中備受鼓舞。

 “殿下放心,末將會用戰功來回應您的!”

 鄭峻沒有讀過書,因為沒有那個資格和家境,因此說話有些粗鄙。

 崔均擔心他說的朱高煦不高興,因此站出來打圓場道:“鄭指揮使挺好的,就是自小沒書讀,說話有些問題,殿下您別在意。”

 “這有什麼可在意的?”朱高煦爽朗一笑,示意鄭峻起身的同時,也開口鄭重道:

 “衛所的子弟沒有書讀,這是我大明的失敗。”

 “吉林城那邊眼下十七萬百姓,有三萬孩童都得以上了衛學,進而掌握知識,這是我最為高興的事情。”

 “你們之前是沒機會讀書,日後等吉林城的那些孩童長成,我便讓他們南下教導各處子弟讀書寫字,不再讓你們的遺憾出現在下一代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