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238章 負債累累

“走過路過別錯過,喝茶吃食一應俱全……”

 “爺,都來瞧瞧啊!”

 “忙著呢,下次再說。”

 正午時分,在陽光的映照下,一座剛剛經過加築的城池熱鬧出現。

 城池規模並不小,按理來說應當十分繁華,可細細一瞧,這本該繁華的城池卻在眼下十分冷清,以往不缺生意的店鋪都紛紛派出夥計招攬客人,但來往遊客都急匆匆的走過,誰都不想在這個時候多在外面待著。

 “你們當兵的也不能買東西不給錢啊!”

 “爺拿你些雞鴨怎麼了?不知道爺要去平叛嗎?”

 冷清的街道上,忽的傳出了吵鬧聲。

 這樣的吵鬧,不僅吸引了四周店鋪的夥計與掌事,更吸引了剛剛從城外返回城內的一支將領隊伍。

 “那邊是怎麼回事?”

 將領之中,當耿炳文的聲音響起,跟隨他左右的是安陸侯吳傑,以及擔任中軍都督的寧忠。

 眾人順著耿炳文目光看去,只是粗粗一看,卻是穿著明軍甲冑,一臉番人長相的幾名兵丁抱著雞鴨要走,被貨攤的商販攔住。

 “你們鬧什麼?!”

 寧忠策馬上前,本以為會喝退這群兵卒,卻不曾想那兵卒看了看寧忠的甲冑,只是片刻的忌憚便抬著下巴道:“過些日子就要上戰場了,軍中吃的不行,額們弄點肉吃,這商人還與我們要錢。”

 “……”寧忠皺眉,他好似聽到了什麼笑話,直接質問:“買東西給錢天經地義,伱們不想給錢還要強搶,軍紀哪去了!”

 “額們又不歸將軍你管。”那幾個番兵冷著臉與寧忠對峙,後方的耿炳文等人也黑著臉策馬來到陣前。

 “你們是誰的兵馬?”

 “額們是楊指揮使與潘指揮使的人!”

 那群番兵面對耿炳文的質問,反倒是態度更強硬了,這樣的態度讓治軍嚴格的耿炳文、寧忠等人心裡沒由來的升出火氣。

 “放肆!誰教你們這麼與長興侯說話的!”

 隊伍之中衝出一人,惡狠狠的罵出了口,那群番兵見到這人,也紛紛嚇得將手上雞鴨鬆開,跪在了地上。

 “楊指揮使,好好教教你的兵吧。”

 耿炳文瞥了一眼走出隊伍的楊松,他皮膚黝黑,臉頰有些高原紅,那是長期在松潘作戰所留下的。

 只是作戰驍勇又如何,如此明顯的欺行霸市行為,只會讓大軍失去民心。

 即便事後打勝了仗,也免不了受到言官的彈劾。

 “走吧”

 吩咐一句後,耿炳文繼續帶人返回了縣衙。

 不多時,他們穿過空蕩蕩的街道,最終在一處縣衙門口翻身下馬。

 他們走入縣衙之中,而那高懸的牌匾刻著幾個大字……

 【真定縣衙】

 “四川都司和湖廣都司的兵馬什麼時候能到。”

 “大約七月二十五日左右能到。”

 走入縣衙之中,耿炳文開始有條不紊的安排人將沙盤抬出來,一個雕刻擺盤的河北、山西及半個大寧、遼東沙盤出現在眾人眼前。

 那沙盤上,率領五千騎兵的徐凱此刻正屯兵河間,那裡樹立一面指頭大小的紅色旗子與雕刻的木雕騎兵。

 與之相隔三百里外的真定,則是簡單插著十四面旗子,雕刻了十三個步卒木雕和一個騎兵木雕。

 在真定南邊,黃河南岸還有四個步卒木雕未過河,代表四川都司與湖廣都司的四萬兵馬。

 往西北的山西看去,大同東北部,懷來城西北部則是擺著兩個木雕,插著“房昭”的旗子。

 北平、永平、保定三府,則是插著迥異他們的黃色旗子,有一馬六步的七個木雕。

 大寧方向,又回到了他們的旗子顏色,插著卜萬的一面旗幟在燕山防線,插著陳亨的旗子在大寧城。

 遼西方向,劉嵩、吳昇、吳壽安三面旗子插在關外,與之對壘的還有插著一面旗幟的渤海。

 這群人加起來,合計有五個木雕,而渤海有六個木雕。

 此刻,木雕的數量代表了雙方的實力情況。

 明軍這邊已經就位的有二十三個木雕,算上黃河以南的四個,便是二十七個,即代表二十七萬大軍。

 渤海與燕軍那邊則是十三個,代表十三萬大軍。

 明軍以二十七萬對十三萬,並且佔據了除居庸關以外的所有地理優勢,不是居高臨下就是關隘險阻。

 “眼下已經是七月初十,再過兩個月渤海就會入冬降雪,北平也會變得寒冷,時間不能拖。”

 耿炳文觀摩戰場,儘管他手中兵力倍數與渤海與燕軍,可從南邊給出的消息來看,渤海手中火炮犀利,自己不能拖時間。

 “等四川都司與湖廣都司的四萬兵馬抵達,我們即刻便出兵北上。”

 他給出了出兵的時間,諸將聞言也紛紛記下。

 在此細節上,耿炳文又詳細的規劃了二十萬大軍如何渡河,以及眼下十三萬大軍如何佈防。

 在他不緊不慢的安排中,吳傑、寧忠、李堅等人紛紛得到了指令。

 三人常年練兵,雖然沒有帶兵打過仗,但也積攢了經驗。

 這次帶兵北征,一路上吸取了不少經驗,已經不似一個多月前那麼稚嫩了。

 只是相較於他們的對手來說,他們的稚嫩依舊存在。

 很快,南軍主力抵達真定,並在河間、無極、安平、莫州、雄縣等地駐守。

 南軍抵達並駐紮的消息很快在各地僧人的傳信中,向北平城傳去。

 朱棣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七月十四了。

 “二十萬大軍,這規模比當年宋國公和穎國公討伐納哈出,比藍玉北上捕魚兒海的規模還要大。”

 燕王府承運殿內,張玉、孟善、丘福等人聽到南軍的數量後,紛紛倒吸了一口涼氣。

 哪怕是朱棣,此刻也沉默不語。

 作為智謀,也作為刺探消息的掌事人,姚廣孝此刻卻依舊在盤算他那串佛珠。

 在他身旁坐著的,是眼下的燕世子朱高熾。

 朱高熾並不懂如何打仗,因此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學習。

 只是他並沒有這種天賦,學了幾個月,依舊沒有太大進展。

 “山海關拿下了嗎?”

 朱棣沉默許久後終於開口,張玉聞言也作揖:“還沒有,吳壽安麾下的兵馬抵抗頑強,朱能和張武他們佔不到便宜。”

 “得先打通遼西,然後加緊拿下大寧,俺們才能有時間和機會去對付耿炳文。”朱棣說著自己的計劃,可這計劃已經執行二十餘天,山海關沒能拿下,廣寧方面也沒傳來好消息,這讓眾人有些躊躇。

 朱高熾看眾人不開口,自己也猜測道:

 “高煦那邊已經有半個月沒有報捷了,興許是拿下遼南受了不少損傷,眼下正在重整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