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230章 遼事糜爛

“踏踏…踏踏……”

 零碎的馬蹄聲在渾河以南曠野上響起,數千乘騎低矮蒙古馬的兵卒帶著上百門由兩匹挽馬拉拽的炮車,盡情的往東南而去。

 對於旁人來說,這場景或許能讓人覺得十分雄壯,可對於與他們對敵的人來說,就有些煎熬了。

 距離這支隊伍七八里外,另一支規模更大的軍隊正在行軍。

 不同的是,相較於悠閒騎馬的那支軍隊,這支軍隊顯得有些狼狽。

 騎兵在外圍巡哨,步卒揹負甲冑趕路,整支隊伍風塵僕僕,每個人都會時不時向身後看去,好似在提防後面那支軍隊的突襲。

 不多時,全軍停下了行軍,而後方的那支隊伍也在塘騎傳稟下停下休整。

 “侯爺,這叛軍這麼跟著,一看就是要去攻打遼陽城,如果是這樣,我們還去遼陽調兵嗎?”

 上萬人的隊伍中,一名指揮使氣憤的開口,目光一直往西北方向看去,似乎要用眼神殺死遠處的那支軍隊。

 “這渤海庶人倒是學聰明瞭……”

 開口之人為統帥這支軍隊的江陰侯吳高,而他所感嘆的也是身後那支軍隊的情況。

 “侯爺,這叛軍怎麼離了大營後,反倒難打些了,真是奇了怪了!”

 那指揮使還在發洩,吳高嘆一口氣,略感頭痛:“這也是我誇渤海庶人的原因。”

 “鐵嶺之戰時,我想要引誘他們追擊的原因就是他們各部配合不協調,一旦追擊就會陣型紊亂,方便我軍分割包抄。”

 “想來,那時渤海庶人下令停止追擊,便是看到了己方短板而決定的。”

 “這次我們南下,他沒有率大軍追擊,而是分兵來追擊。”

 “不需要配合各部後,他們反倒調度的得心應手起來,難以對付。”

 吳高說出他頭疼的點,也不由的認為朱高煦眼光毒辣。

 “那我們還去遼陽嗎?”指揮使抬頭看了一眼天上聚集眾多的雲彩:“這天色,恐怕這幾日就會下雨。”

 “不去了,這是渤海庶人的陽謀,我們不能犯。”

 指揮使還在想著天色,吳高卻已經看出朱高煦的意圖。

 “渤海庶人想來已經知道了我軍的金州丟失。”吳高凝重著表情娓娓道來:“我若是他,既然敵軍不捨得放棄瀋陽城,那兵馬就必然要分兵行動。”

 “分兵不足以拿下金州城,因此必然要前往各城調兵。”

 “他不率大軍與我們作戰,是知道了我們糧草不足,因此他可以像山中猛虎一樣,慢慢看著被放血的獵物血液流乾而死。”

 “眼下,我們就是那被放血的獵物,而血就是糧食……”

 吳高對朱高煦的手段感到棘手,旁邊的指揮使也似懂非懂道:“按照侯爺您的意思,那若是我們調走遼陽城的部分守軍,我們身後尾隨自己的那七八千人隊伍便可能會進攻遼陽城?”

 “不是可能,是一定!”吳高篤定點頭,隨後又道:

 “前番渡河時,他們的兵馬數量遠在我們之上,跟在我們身後的兵馬不過叛軍渡河兵馬的二三成,那其它的兵馬恐怕是往遼南走去了。”

 “那我們……”聽到朱高煦大軍往遼南去,指揮使汗流浹背,他清楚渤海軍的行軍速度在他們之上,如果朱高煦真的派人前往了遼南,那以他們的速度是很難跟上的。

 “一旦海州被拿下,我們與遼西的兩萬大軍便斷了聯繫,想從九連城撤退都不可能。”

 吳高摸著略微發涼的額頭,對於如何破局,顯得有些頭疼。

 他本就認為朱高煦是一個棘手的對手,因此才一直避而不戰,堅壁清野來對付他,誰曾想朱高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面打鐵嶺,實際走山道偷渡金州。

 金州城被拿下,遼東的海上生命線就等同被掐斷。

 相比較正兵,朱高煦更擅長用奇兵。

 “傳令大軍向南行軍,沿山往復州去。”

 吳高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捨棄遼陽、海州與蓋州,用遼南四州從北向南的第三個州,復州來作為拿下金州的地盤。

 “不如將遼西的兵馬調來?”指揮使小心翼翼詢問,吳高卻搖頭:

 “燕庶人已然叛亂,並拿下了居庸關和懷來衛、開平五衛,切斷了大寧與山西的聯繫。”

 “這種時候,若是遼西兵馬出了差錯,那渤海庶人便能與燕庶人匯合,屆時他們必然要對大寧下手。”

 “若是大寧與遼東兩都司皆失陷,這一仗就難打了……”

 吳高沒有再猶豫,簡單帶著大軍休整了一字時後,便帶著他們往南邊撤退。

 他們身上攜帶的軍糧,足夠支撐他們撤往五百里外的復州。

 倒是見他們離去,身後死死跟著的孟章略感惋惜。

 “這吳高,居然能看清殿下意圖,跟著建文那廝,倒是可惜了。”

 孟章用單筒望遠鏡看著明軍改換方向,心中略感惋惜。

 “同知,我們還要去攻打遼陽嗎?”

 孟章身後的一名指揮使開口詢問,孟章聞言點頭:“殿下給出的軍令就是拿下遼陽城,我們自然要拿下遼陽城。”

 “況且放任他去南邊也沒什麼,渡河後我們不是調了兩千戶的炮兵和二百門火炮給王都指揮使他們嗎?想來攻克海、蓋、復三州不成問題。”

 “早早拿下遼陽城,然後等待殿下軍令才是我們該做的。”

 孟章說著,那指揮使也嘟囔道:“我們的火炮和弟兄分給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愛惜。”

 “和他們打仗著實憋屈,不像我們在黑水城圍剿那些寨子,弟兄們打的順暢。”

 指揮使的話,也是神機三營弟兄們的想法,或者擴大些,是渤海全軍的想法。

 沒有經過磨合的各部,好像都在互相牽制著對方,這邊想著他們跟不上,我慢些,那邊想著他們突然降速,配合不順暢,心裡堵得慌。

 各部節奏不同,自然就會出現鐵嶺城時所暴露的結陣不密情況。

 朱高煦也是察覺到吳高的引誘,繼而發現了己方的缺點,進而決定了分兵作戰。

 反正他手中有六千騎兵,不管哪一部遭遇困境,他都可以率騎兵馳騁解圍,根本不用擔心各部被圍殲。

 這個打法,還是他從老朱對北元的三重防線簡化而來。

 老朱的三重防線裡,最重要的就是朝廷必須有一支規模不小的騎兵隊伍,以便快速支援北方各都司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