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217章 歲末亂象

洪武三十一年,這一年註定了不平靜。

 繼開國雄主的朱元璋崩殂後,大明四周也充斥著不安定。

 麓川刀幹孟先反叛後投降,朝鮮也爆發了‘王子之亂’,開國國王李成桂臥病在床,王子李芳遠與他的兩個同母兄弟發難,世子李芳碩被迫出宮並被殺害於道路中。

 事發後,李芳遠執劍請並臥病在床的李成桂冊立自己的兄長李芳果為世子,李成桂被迫承認現狀,立李芳果為世子。

 此事被在朝行商傳回大明,但朱允炆正在忙著削藩和推行新政,無意插手朝鮮的內鬥。

 不僅是朝鮮,同為大明藩屬國的安南也爆發了內亂,權臣胡季犁脅迫國王陳顒禪位於三歲的陳安,國王陳顒不從,被逼入淡水村玉清觀成為道士,尊之為太上元君皇帝。

 不久胡季犁作詩建議陳顒自盡,但陳顒不從,因此胡季犁遣人將其縊死,安南權力落至胡季犁手中。

 只是對於此事,朱允炆並不知道,他還繼續沉浸在自己的‘天下大同’的新政中。

 “這次走了,不知道下次回來會是什麼模樣……”

 應天府京城江東門碼頭上,比年初消瘦不少的朱高熾回頭眺望著京城,心中疲憊。

 自周王被削以來,他每日便擔驚受怕,因此消瘦許多。

 不止是他,便是當初桀驁不馴的朱高燧,眼下也是惶惶不可終日。

 這個被朱棣、朱高熾所保護的燕三子,如今總算是明白了自己父親與大哥、二哥多麼不容易。

 “走吧老三,希望日後我們能不用再來這地方了。”

 朱高熾招呼了一聲旁邊臉色蒼白的朱高燧,帶著他走上了那艘北上的船隻。

 他們並不知道朱棣是裝瘋賣傻,因此一路上垂頭喪氣。

 或許只有他們回到了北平,才會知道自家父親與朱高煦在忙碌什麼。

 不過相比較他們這個插曲,眼下更為重要的雲南則是因為建文新政的推行,鬧出了不少情緒。

 朱允炆抬高文官,並削減五軍都督府武官數額,合併衛所為縣的事情讓不少武官都在擔心自己的前途,害怕自己剛打完仗便成為了被合併衛所的對象。

 不只是西南,就連西北、東南、兩廣等地的衛所武官也是人人自危。

 整個大明朝都在因為朱允炆的新政而承受著動盪和不安,這其中遼東、北平、大寧三都司的將領調換更是讓三都司不少武官難掩抱怨。

 雖年號建文,可武官們也沒想到新君會這樣壓制他們。

 大量武官被調往了廣西、廣東、福建和湖廣,被調到前線的,多是河南、山東等地多年未經實戰的武官。

 由於明初的武官承襲制,這其中的許多武官在個人本領上還能稱道,可一旦到了調度兵馬上就落了下風。

 他們在內地是二戰八屯,並且衛所之中的所並不像邊塞一樣是補滿甚至超出,有的衛甚至只有兩三個所,能拉出的戰兵也只有不到千人。

 習慣了統領數百人的他們,突然來到需要統領上千乃至數千人的邊塞時,許多武官都因此手忙腳亂,一時間邊塞亂作一團,彈劾的奏疏如紙片般飛向京城。

 倒是對此齊泰早有準備,勸慰朱允炆無須擔心,只要給這些武官足夠的時間,他們便能將麾下兵馬節制下來。

 畢竟朱元璋早就料到了內地武官長期不實戰,因此很有可能無法參與到巡邊任務中,因此他很早就安排過李景隆、徐輝祖、傅友德和馮勝等人訓練內地衛所武官。

 這些武官早就接受過訓練,只是缺少機會罷了。

 現在齊泰把機會給了他們,正好可以讓內地武官參與到邊事之中,提早應對日後北方胡兵的南下。

 不得不說,齊泰畢竟還是朱元璋選出來的兵部人選,他興許帶兵打仗不行,但統籌三軍訓練還是信手拈來的。

 在他的調度下,很快北平三都司中與朱高煦有關的人便紛紛前往了南方,渤海徹底成為了一座孤島。

 “楊文被調去了廣西擔任徵虜前將軍,負責對桂林、廣州以西的土司進行改土歸流。”

 “楊展與林粟一個被調到了南寧擔任指揮使,一個被調到了湖廣郴州擔任指揮使。”

 “傅讓被調去了廣東擔任都指揮同知,負責廉州屯田。”

 “還有王徽,劉俊等人,他們也被分別調往了地方擔任指揮同知或指揮僉事。”

 九月中旬,當朱高煦在吉林城外炮臺山俯瞰百姓秋收的時候,站在他身後的亦失哈也將南邊的情況轉述給了自己。

 聽著從他口中說出的話,朱高煦也沒能想到,歷史會因為自己發生了那麼多改變。

 作為洪武晚期的名將,楊文被朱元璋十分倚重,靖難之役中楊文也多次率遼東兵圍攻永平,牽制了燕軍的南下,配合了南部官軍的行動。

 雖說他在軍紀上差了宋晟等人太多,並且一直沒有拿下朱棣基本盤的北平三府,但這也是由於朝廷對各路軍隊缺乏統一指揮,致使他所統領的遼東兵屢屢失利的緣故。

 他本人並不善於北方作戰,但依舊能牽制住朱棣手下的北平兵馬。

 如今他因為自己的緣故被調往南方,這也算是一件好事。

 以他在西南作戰的經驗,恐怕廣西土司的改土歸流會十分順利,畢竟楊文比永樂年間的柳升優秀太多。

 朱允炆此舉,也算推進了廣西漢化吧。

 “傅讓倒是與張純做了鄰居。”

 朱高煦談論著傅讓和早早南下,如今在廣東高州府神電衛擔任指揮使的張純。

 他的臉上不見一點擔憂之色,這讓亦失哈也有些詫異:“殿下您不擔心嗎?”

 “擔心什麼?你以為他們在遼東,我們就能輕鬆對付遼東兵馬?”朱高煦搖搖頭:“且不提楊文是否真的會幫我,單單吳高就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楊文與吳高,和眼下的劉真與吳高,這兩對將帥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區別。”

 “打仗要抓住對手犯錯的機會,但不能一直等著對手犯錯。”

 “只有正兵出擊,打得對手手忙腳亂,才能抓住對手犯錯的機會乘勝追擊。”

 “指望奇兵制勝,倒不如想想我們怎麼正兵出擊。”

 朱高煦看向了炮臺山下的渤海軍營,在那其中,上萬渤海銳卒正在訓練,其中也包括了劉武三人麾下的三個千戶。

 “劉武三人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