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150章 風雨前綴

“都按照標準來,不能密也不能疏,這可是關乎俺們的飯碗,別大意了!”

 “知道咧……”

 時光如梭,一個多月的時間很快過去,當時間來到三月初,儘管積雪還沒徹底融化,但朱高煦預備的五十畝育苗田卻已經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

 這樣重要的日子,朱高煦自然也到了現場,並且與管理這片育苗田的一位坊長提及了許多注意事項。

 例如如何管理苗床、如何控制溫度和光照、如何防治病蟲害等等他所能瞭解的有限育苗知識,他都毫無保留的告訴了坊長。

 “殿下您放心,俺知道這關係著城裡所有人的飯碗,俺絕不會馬虎的。”

 當著朱高煦的面,坊長拍著胸口保證,朱高煦雖然也很擔心,可他也沒辦法時時刻刻呆在育苗田裡。

 他只能在簡單交代過後,將位置讓出來,親眼看著那幾百個育苗好手在田間育苗。

 在他的注視下,那些育苗好手的手法熟練,可以說比朱高煦想象的還要好。

 “倒是我杞人憂天了”朱高煦輕聲自嘲著,仔細想來也是這樣。

 若說溫室育苗和空氣溼度、日照什麼的,他確實可以說得頭頭是道。

 只是他說的這些東西,這些百姓也懂,不過他們把這種東西稱呼為經驗,而自己只是總結罷了。

 如此想著,朱高煦也放心了不少。

 恰巧此時林粟騎馬而來,並在他身旁停下,遞出了手中書信:“殿下,南邊陛下給您下的加急。”

 從正月末到三月初,朱元璋所下軍令被關外大雪所阻礙,遲了整整一個多月才送到朱高煦手中。

 對此,朱高煦皺眉接過,並將這加急書信緩緩打開,一目十行。

 對於老朱把吉林衛定額為六個千戶所,朱高煦雖然有些不舒服,但他也早就有了準備。

 老朱不讓他養兵,那他就偷偷養,或者說換個名頭養。

 只是書信之中,老朱居然連自己招募了兩千女真扈從的事情都知道,這讓朱高煦有些舉棋不定。

 好在老朱的消息並不算準確,不然老朱也不會將他們歸入了渤海護衛之中。

 “兀良哈巡邊,爺爺讓我們早做準備,開春後儘早修建肇州城,並讓我駐兵肇州,以便偵查敵情。”

 朱高煦念出信上的第二件事,對於這一點,他很早就在準備了。

 肇州畢竟位於撒叉河口,也就是松花江與嫩江的交匯處。

 在這裡修建一座城池,立馬就能將吉林與安東城聯繫起來,因此朱高煦從去年就開始準備。

 如今一整個冬季過去,他手中的原料也十分充足,想要修建一個小一些的石堡先駐兵並不困難。

 讓他在意的,是信中提及的朱棣節制三都司兵馬巡邊,周世子朱有燉巡塞一事。

 這事情朱高煦從去年就開始盤算,只是讓他沒想到,老朱居然沒有讓自己也參與進去,不過……

 朱高煦目光在信上打量,很快看出端倪。

 老朱是沒有讓他參與三都司巡邊一事,但卻給予了自己‘監視兀良哈諸部動向’的任務。

 兀良哈諸部常年在緊鄰哈剌溫山脈東部的林場草原,自己想要監視他們,不說別的,起碼得沿著嫩江往北走個二三百里。

 這二三百里的距離,差不多就快進入他們放牧的腹地了,再往北就是後世的齊齊哈爾一帶。

 “殿下,那我們是不是等江水融化就出發修建肇州城?”

 林粟不知道朱高煦在想什麼,他只是按照自己所獲得的信息來詢問。

 對此朱高煦微微頜首:“屆時你先帶二百甲騎和一千女真男丁護送兩千石水泥沿江而下,在我原先定下的肇州城地址選擇一個合適屯墾的地方修建城池。”

 “有水泥,修建一座不大的小城也就三四個月罷了。”

 “是!”林粟臉上露出笑容,他上次錯過了討伐西陽哈,如今總算趕上了一個處在前線的差事。

 他還在笑,朱高煦的目光卻在老朱派人送來的加急信件上打量。

 也不知道老朱是不是壓制自己而良心過意不去,他居然給自己調來了兩千軍戶,這是朱高煦自己都沒敢想的事情。

 那是兩千軍戶,不是兩千個人,如果算上家眷,起碼能有四千乃至一萬人。

 想到這一人口數目,朱高煦又是高興又是擔心。

 高興在於這麼多漢人進駐關外,這代表漢人在關外的實力將增強,自己手中能用的人也會變多。

 擔心在於,這麼多漢人進駐關外,他們人吃馬嚼都需要消耗糧食,無疑讓朱高煦心想的自給自足變得更遠了。

 不過……朱高煦看向眼前的育苗田,只要這些育苗田能培養出秧苗,並且能達到朱高煦預期的產量,那這些事情就不是事情。

 “殿下!”

 忽的,馬蹄聲與亦失哈的聲音同時傳來,朱高煦與林粟先後看去,這才看到亦失哈帶著十餘名護衛向他們策馬而來。

 在距離他們還有七八步距離的時候,亦失哈勒馬停下,隨後翻身下馬跑到了朱高煦身邊。

 “怎麼了?”朱高煦好奇亦失哈為什麼那麼著急,對此亦失哈也緩了一口氣才道:

 “是開荒的事情,河灘上的沼澤淤泥太多,雖然沒有石頭樹根,但容易積淤,水始終排不出去,得等到夏季河灘變幹才能用水泥修建出水渠,繼而整理田地。”

 “因此,在夏季以前,這開墾還是得朝西山和東山走。”

 亦失哈講述了在河灘開荒的問題,朱高煦聽後倒也不覺得奇怪。

 東北的黑土地十分肥沃不假,但嫩江與松花江、黑龍江共同構成的大江大河使得東北在工業革命前並不適合搞農業。

 漫長的冬季凍土層與春秋兩季極容易形成的沼澤致使土地淤積,排水不暢。

 吉林灣的環境還算好的,真正‘惡劣’的還是東北的幾大平原。

 東北幾大平原經歷了數百上千年的江水漫灌,這些漫灌的江水經過蒸發後使得礦物鹽沉積反鹼,正因如此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才鮮有人開發。

 至於最慘的遼河平原則是因為沒有修建各項水利設施,因此入海口的海水時常倒灌進入其中,致使遼河平原變成一大塊鹽鹼地。

 這一系列問題使得古代東北大河徑流區發展農業不順暢,哪怕是被譽為海東盛國的渤海國,也只能開發長白山丘陵一帶的河漫灘附近,在這些地方種植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