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91章 鳥盡弓藏

“參見二殿下……”

 正午,伴隨著朱高煦在武英殿用膳結束,他便沒有休息的出宮前往了宋國公府。

 在宋國公府外兵卒的唱禮聲中,朱高煦翻身下馬,看了看眼前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不由笑道:“林五六,近來如何?”

 今日班值兵馬是戌字百戶的兄弟,朱高煦這幾個月來與他們隔日就能見面,自然熟絡。

 他一邊詢問兄弟們的近況,一邊將赤驩的韁繩遞給了長槍手林五六。

 “日子還算不錯,與殿下您在時差不多,王百戶對我們與您一樣好。”

 林五六沒想到朱高煦居然能記得自己的名字,一時間有些受寵若驚。

 “好,若是有什麼困難,叫王儉來府軍前衛坊找我。”

 朱高煦說罷,拍了拍林五六和旁邊另一名兵卒的肩膀,隨後便要入宋國公府內。

 “殿下”恰巧,王儉從府內走出,當即笑臉躬身,對朱高煦作揖。

 “只是我如今戴罪之身,即便想為你上疏,恐怕也毫無用功。”

 “你若是能幫忙,便幫一幫,我不想讓他走在我前頭。”

 面對他的話,朱高煦也點頭表示贊同,而後好奇詢問:“國公在前院嗎?”

 照常理來講,看劉基的書應該就能瞭解到明初的作戰形態了。

 朱高煦抬手作揖,虛心詢問起了馮勝:“國公,我近來觀看前朝史書,發現元末各軍都是廝殺走出的精銳,就是不知為何,我軍總能夠脫穎而出。”

 即便當時南京外城還有大片耕地,可以養活南京之中數十萬人,但時間上已經來不及。

 對此,朱高煦也不打腫臉充胖子,而是作揖回禮:“小子確實迷糊了,請國公賜教。”

 “呵呵……”朱高煦尷尬一笑:“日後要坐鎮地方,總不能全都依靠郡王屬官來治理地方,小子自己也要有點本事才行。”

 “這個……”馮勝難得被朱高煦問住了,饒是他沉吟半天,也未曾說出一個準確的數字,最後只能含糊其辭道:

 其兵種組合以長槍兵為主體,其戰術思想以機動進攻為基本原則,這些特點都令明初步兵看起來不像古代傳統式的步兵。

 這個答案,朱高煦給不出來……

 後世的強軍政策很好用,可政策必須結合時代背景才能發揮到極致。

 看著馮勝的背影,朱高煦良久沒有回過神來,似乎被馮勝的那些話擊中了命門。

 見狀,朱高煦這才離開,而後來到了自己常學習的倒座房。

 “此外,關於用兵韜略,我記得在洪武元年時,陛下曾與劉青田談過我軍與其餘諸軍不同的地方。”

 “我也想,只是爺爺那邊……”朱高煦苦笑。

 “日後若是行軍打仗,可萬萬不能表露情緒,免得動搖軍心。”

 可如果爆發戰爭,這些作坊將會滿負荷製作甲冑火器,而這個速度和產量朱高煦也曾從奏疏中看過。

 馮勝走過來後看了一眼他放下的《尚書》,臉上露出幾分詫異:“你還會看這種書籍?”

 朱元璋和劉基對軍事問題的認識,恰恰反映出了兩個極端。

 馮勝轉過身,胯步走出了倒座房。

 不過在即將要走出倒座房的時候,馮勝忽的停住了腳步,轉頭看向了朱高煦。

 真正能影響他的,只有未來的靖難之役,以及如何在老朱恩准下得到屬於自己的護衛。

 “當今陛下在濠州時便以善使長槍而出名,麾下二十四將也均以長槍為主兵。”

 “今日的事情我已經知道了,想來你夾在武英殿內不好受吧。”

 以他看兵書學來的兵法來講,步卒理應結陣自保,徐徐前進來確保大軍不會遭受重創。

 這樣的分化,朱高煦可以從自家舅舅徐輝祖與曹國公李景隆這段時間的行蹤就能看出。

 “沒有,這幾日一直在後院讀書。”王儉搖頭回答,聞言朱高煦也點頭走進了宋國公府內。

 一想到這裡,朱高煦便忍不住的往如何儘快結束靖難之役去想。

 馮勝提到了‘小朱都督’,而在此前,能被稱為朱都督的人,只有朱高煦的堂伯,朱元璋的侄子,那保衛洪都的大都督朱文正。

 他這話說出後,馮勝臉上也露出了無奈的神色:“京城這個是非地,你還是早早離開為妙。”

 只是面對日後的局面,朱高煦更不願意讓朱允炆將刀劍架在自己脖子上。

 “穎國公的事情,我也聽說了一些……”馮勝語出驚人,並擠著笑臉道:

 朱高煦被他這一番話說的也平靜了不少,因而護著他走出倒座房。

 “若說均分田地,諸如張士誠、明升之流也曾均分田地,可一到戰場,其部下卻在遭挫時潰散逃亡,不如我軍能面對北虜騎兵時,明知前方萬險,卻依然臥槍而上。”

 “陛下聞言,又曰‘兵者謀也,因敵制勝豈必泥於古哉,朕嘗親當矢石觀戰陣之事開闔奇正頃刻變化猶風雲之無常勢要在通其變耳亦何暇論古法耶。”

 如果他自己都不瞭解這個時代人的想法是什麼,那他又能怎麼走近他們,從而獲得他們的擁戴?

 “這個還是得看地方的衛所將領訓練如何,以及當地戰事如何。”

 這樣的成功不可複製,因此到了如今洪武二十七年,如一代明軍那般敢於握槍與騎兵對沖的步兵開始越來越少。

 他一如既往的翻閱兵書,但同時也會看一些四書五經來充實自己。

 “我眼下雖看你是個帥才,但你沒有真正領兵打仗,誰也不知道你究竟是小朱都督,還是那小馬謖。”

 朱高煦如果不能瞭解百姓的思想,那他就只能照貓畫虎。

 工部及民間冶鐵作坊一共產出三千餘萬斤鐵料,這些鐵料大多投入農具,僅有少量投入軍工生產。

 南京城這一百里長的城牆,想要全部站滿,最少得肩並肩的站六萬人,若是想要守住,非二十萬人難以辦到。

 “我先和你說說北伐的事情……”說著,馮勝開始從北伐戰爭講起明軍的特點,而後又說到了呂梁之戰,蔡家莊之戰等等牽扯到明軍精銳的詳細情況。

 只可惜,朱文正自己將前途葬送,令人惋惜。

 他撫了撫須,安定了心神後才解釋道:“當時我軍中多以兩淮農戶出生,在兩淮之地,百姓都將善用長槍作為武藝高強的代表,因而大多能征善戰的將領和兵卒都喜歡自號“長槍元帥”、亦或者取姓配以長槍來作為外號。”

 在分地無效的基礎上,他只能尋求其它東西來激勵部下。

 想要儘快平息靖難之役,只有閃擊南京,併成功將朱允炆包圍在南京城內。

 他的話是他一直以來的問題,他確實不太明白,為什麼明軍步兵居然敢和騎兵正面碰撞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