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73章 二子善謀

倭患,這個從宋末開始崛起的群體,起先是因為日本施行海禁政策,而日本商人銳意搜求中原貨物,違禁前往元朝的浙江、福建一帶經商而形成的團體。

 當時日本的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得以獨立發展,但尚不發達。

 日本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及藥材等都靠中原市場供給。

 當日本市場上的中原貨物缺乏時,價格便迅速大漲。

 如生絲在中原江浙一帶不過每百斤值銀五、六兩,而在日本其價格是在江浙的十倍。

 這種現象,極大刺激了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他們平日裡偽裝成商人,同時兼職海盜,船隻掛著八幡大菩薩的旗幟來中原沿海進行掠奪。

 有貨時為商,無貨時為寇。

 面對元朝圍剿,他們便藏匿於海中野島,待元軍撤退便劫掠航線之上的各國商船。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勾引沿海的漢人海商,僱傭當地漢人為其帶路,以此劫掠閩浙。

 終元一世,始終無法徹底解決他們,只能忍受倭寇不斷在沿海劫掠。

 大明建國後,他們也屢次不改,不斷入寇,以至於朱元璋頒佈了“禁海令”,要求除沿海漁民日常生活捕撈外的所有海商不得私自出海,陸地之上的商賈不得私自與大明朝貢體系外的各國商人進行貿易。

 這樣的“禁海令”,本質上是為了斷絕倭寇的經濟來源,同時逼迫朝鮮、日本等國聯合圍剿倭寇。

 從制度上來說,明代禁海是一種經濟戰。

 你順從我,就允許你朝貢,你給我找麻煩,就減少你的朝貢甚至禁止你朝貢。

 一旦該國被禁止朝貢,那麼官方和民間的貿易就會被掐斷,這對於大明來說的損失並不算嚴重,但是對於海外諸國的利益損害卻相當之大。

 朱高煦不得不承認,從經濟和政治層面來講,自家爺爺的這套方法十分好用。

 自從日本北朝統一日本後,為了得到朝貢的資格,足利幕府不斷出動人力物力來配合大明抓捕倭寇,但奈何他們剛剛結束戰亂,只能在本國近海抓捕一些小倭寇,對於大明沿海倭寇的亂局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朝鮮和琉球,但兩國對倭寇之事也根本沒有辦法插手。

 隨著洪武二十五年足利幕府統一日本開始,南朝的武士、政客和浪人就開始面臨多國圍剿,不得不將大本營南移。

 到眼下,他們大多都盤踞在南洋,時不時就北上大明沿海劫掠。

 想要清理他們,只有像歷史上一樣組建一支巨大的艦隊南下,將整個南洋肅清才行。

 在朱高煦前世看的一些解析視頻裡,他依稀記得明代倭患一共七百八十餘次,其中嘉靖一朝六百餘次,洪武建文永樂三朝九十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