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陌魎 作品

第四百八十三章 嵩山一(第2頁)

 中嶽運動之後,地殼又慢慢被夷平、下降,開始是沉積粗大顆粒的礫岩,以後是礫岩、泥岩,一直到含鈣鎂的石灰岩,說明這裡的地殼開始被海水所淹沒。一直到五六億年的時候,發生了“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古生代。這次運動的證據在少林寺的南面山坡上可以見到。少林寺位置正代表著地質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寺的前面是元古代地層,寺的後面是寒武紀地層。

 從寒武紀到奧陶紀,嵩山地區仍然被海水深深覆蓋著。又經過了兩億年左右,這裡的地殼開始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遭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在石灰紀時形成了含煤地層,一直到二疊紀,在嵩山的南北兩側都沉積了這種地層,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煤田。

 嵩山屬伏牛山系,東依hen省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環山地跨新密、登封、汝州、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2°56′07″至113°11′32″,北緯34°23′31″至34°35′53″。

 嵩山地區位於華北地臺南緣,嵩箕臺隆東南部,地層層序比較清楚,基底和蓋層地層發育齊全。

 嵩山地區的基底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次之。構造線方向近南北或東西,北東稍有偏移,為一些密集、緊閉、形態複雜的同斜線狀褶皺以及伴隨褶皺而生成的東西——南東向和近東西向的三組斷裂。蓋層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先褶後斷。構造線方向近東西,與基底構造成正交疊加。蓋層褶皺平緩開闊,斷裂以近東西、北東——南西向和北西——南東向三組發育,前者最早,分為正斷層,後者最晚,並經分期活動,性質也較為複雜。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巖齡古老,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五個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運動的產物。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總體成近東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構造組成。斷裂以北西南東為主,把嵩山一分為三。

 嵩山岩石的彎曲現象稱為褶皺。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或者說在低應力作用下,改變了岩層的原始產狀,不僅使岩層發生傾斜,而且大多數形成各式各樣的彎曲。褶皺是岩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之一。

 嵩山岩塊沿著斷裂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的規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淺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殼,淺可切穿蓋層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時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是多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已不活動,有的還在繼續活動;形成斷層的力學性質或張或壓或剪,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