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歲玥 作品

第221章 新沙皇

藉著插手清日之戰,兩江終於邁出了謀劃已久的,重振華夏的第一步,而且在這個初始階段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果。

 這一切來得是如此的順利,簡直有些出乎兩江眾人的意料,不知是不是交了好運。

 陳濟懷等人向來認為,欲實現邁向全國的遠大目標,除了要應對國內的各種阻力,如何抵禦外來的干涉和制約,似乎更為關鍵。

 在他們看來,能夠對兩江的行動產生重大影響的外部勢力,主要來自西方。分別是英、法、美和沙俄四大強國,餘者皆要次之。

 在這四國之中,英、美兩國因有較深的利益糾葛,和借為利用的意圖,已經同兩江結為了盟友,對兩江的行動不會有太多的干預,且更偏於支持的立場。

 法國則由於與兩江曾經的交集,加之有其國家既定策略和關注的重點,除非與盟友聯動,否則也不會輕易的獨自對兩江發難。

 與這三國截然不同的,就是最後剩下的沙皇俄國了。

 要知道,沙俄對大清向來都抱有極大的野心,已經侵佔了大清北疆的大片國土,而且還在不斷繼續蠶食滲透之中,若遇良機更要撲上來咬上一大口。

 而且數十年來,兩江和沙俄之間,也素來互相敵視。

 沙俄將兩江視為其全面入侵大清的絆腳石,而兩江則把沙俄看做是最大的敵人,將其列為最主要的假想敵。

 如此這般,在清日戰爭期間,以及善後的過程中,沙俄竟然沒有進行激烈的干涉,看似很有些不合情理。

 這其中當然是有原因的,沙俄在內地裡也肯定是想介入其中的。

 不過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之前,沙俄在遠東的力量畢竟相對薄弱。

 在其他列強態度不明的情況下,他們不願冒然招惹兩江以及日本,因此只得暫取忍耐。

 除此之外,這一年在沙俄發生的一件大事,也使得他們將主要的注意力,都收回到了國內。

 1894年10月底,就在大清、日本和兩江還在糾纏不清之際,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