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歲玥 作品

第219章 兵出兩江(第3頁)

 此後,隨著兩江先頭軍隊止步於河間府南部,似乎並無繼續北進之意,朝廷和京畿民間才略安定下來。

 就在清廷為兩江所提之事,究竟該如何應對,而爭吵不休之際,前線戰報也“很湊巧”的傳入京中。

 11至12月間,在朝鮮邊境的日本陸軍一改防禦態勢,主動向對岸的清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清軍在鴨綠江一線屢次反擊無效後,又遭此打擊,迅速呈現全線潰敗。

 日軍於是很輕易的就攻佔了鴨綠江右岸各處要地,並揚言將繼續深入,直搗京師,讓大清皇帝“面縛乞降”。

 日本海軍,除了繼續封鎖圍困威海的北洋艦隊,還更加頻繁的對大沽、北塘等地進行襲擾。並時常進至岸邊實施炮擊,擺出一副將要登陸的姿態。

 內外受困的大清朝廷,此刻實在已是別無良策,於是降旨,全盤接受陳濟懷所請,並要兩江軍隊火速北上,以解京師之危。

 防衛軍陸軍隨後繼續進發,相繼進駐大沽、威海和煙臺等地,並接管了各處的北洋軍務。

 海軍艦隊則開進渤海和遼東沿海,日本聯合艦隊也隨即撤出這些海域。

 12月中旬,兩江外務司發出照會,建議日本與大清停戰言和,日方宣佈接受。

 陳濟懷於是上奏清廷,請簡派親貴王大臣為全權代表,與日本議和,兩江則以重兵為後盾,足壯聲勢。

 清廷中,儘管光緒皇帝等人不願就此言和,但大勢至此,只得屈從。又要求兩江同派人參與和議,亦被陳濟懷拒絕。

 朝廷最終決定,派總理衙門的管理大臣慶郡王奕匡為全權代表,辦事大臣張蔭桓為副,趕赴釜山與日方展開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