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歲玥 作品

第157章 西風強勁,東風漸起(本章有設定插圖)(第2頁)

 在京城,為了統一海防管理,清廷專門設立了總理海軍事務衙門。

 以醇親王奕譞為總理大臣,慶郡王奕匡、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會辦,善慶和曾紀澤為幫辦。

 以此為起點,開始整頓大清海防,大力購置西洋船艦,加速了大清海軍特別是北洋艦隊的建設。

 但這些舉措並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無法阻止列強對大清及其周邊持續已久的入侵。

 就在當年,英國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幾個星期後攻入曼德勒,俘虜貢榜王朝國王錫袍及王后。

 英國終於吞併了整個緬甸,並通過外交施壓,迫使大清接受了這個結果。

 而海對面的日本,也在同一年間動作頻頻。

 日本明治政府在1885年進行了改革,開始實行仿效西方的內閣制,伊藤博文就任首任首相。

 同一年,福澤諭吉正式發表了《脫亞論》,倡導日本要“脫亞入歐”,真實含義是要和歐洲列強一起侵略東亞的鄰邦。

 這在日本國內再度掀起了一輪,向周邊擴張的論潮。

 仍是在這一年,日本經過連續多年來對朝鮮的不斷滲透,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

 通過與大清和朝鮮簽訂的新條約,日本在朝已經處在了幾乎與大清同等的地位。

 由此,清日之間因朝鮮問題,已將彼此視為了最重要的假想敵。

 為了將來與大清間的戰爭做好準備,根據首相伊藤博文等人的建議,日本政府出臺了十年擴軍計劃,開始了瘋狂擴軍之路。

 日本陸軍在當年修訂了《鎮臺條例》,增添了戰時組建師團等擴軍內容。日本海軍也加快了武裝自己的進程,不斷的擴添新艦。

 再把視線從外部轉回來,1885年,還是傷逝的一年。

 曾創辦楚軍,力主設立了馬尾船政局,平定甘陝回亂,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在這年病逝了。

 那些曾經平息了大清的內亂,開辦洋務,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實現所謂“同治中興”的諸位名臣們,如今已然凋落得所剩無幾,不禁令人唏噓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