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歲玥 作品

第115章 西風乍起(第2頁)

 法國與英國,也從此重新回到了,雙方間傳統的,以競爭為主的關係當中。

 並且隨著列強瓜分世界的熱潮,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國家,不可避免的在擴張中不斷的發生著衝突。

 十九世紀的英國,是這個平行世界裡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列強中,在大清擁最多利益的國家。

 若法國與大清開戰,英國人是不會支持的,這將使得法國在行動上變得非常被動。

 因此,在此時仍略顯保守的茹費理認為,既然全面戰爭的結果難料,就該繼續嘗試外交上的努力。

 大清與法國的談判,主要是由李鴻章操辦的。

 儘管朝中主戰呼聲甚高,但李中堂仍然堅定的希望走和平路線。

 而且在“甲申易樞”之後,朝中的新樞臣們,也沒有能力解決眼下的危機。與法方和談的重任,只能落在李大人的身上。

 而談判的過程卻一波三折,又十分具有戲劇性。

 李鴻章最初幾輪的對手,先後是法國駐清公使德里固,和後來的臨時公使謝滿祿。

 但由於法方漫天要價,導致了這些會談最終都無疾而終。

 李鴻章雖然主和,但面對苛刻的條件,也只能退避三舍。手握兵權,卻力主和談,已讓他在朝中備受責難,怎敢再有逾越。

 即便如此,京中仍有主戰的清流言官激昂上奏,參李鴻章“驕橫奸恣,罪惡昭彰”,說他有六條可殺之罪,要求對他“明正典刑”。

 眼看著和談之路就要走死,誰料陰差陽錯,又突然出現了轉機。

 福祿諾,法國駐於遠東的“窩爾達”號巡洋艦的艦長。他還有兩個特殊的身份,李鴻章的舊識,茹費理的好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福祿諾與李鴻章取得上了聯繫。並且向李中堂轉達了,茹費理政府期望和平的訊息,以及一系列解決辦法。

 李鴻章將此認作是實現和平的天賜良機,應當把握住,並且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於是邀福祿諾來天津會談。

 法國政府對此也是十分高興,一面授權福祿諾進行談判,一面又為慎重起見,建議等新任駐清公使朱爾斯?巴德諾到達後,再來敲定最後的條款。